科学家实现高效蓝色室温磷光

作者: 冯丽妃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日期: 2021-08-31

西北工业大学黄维院士等研究团队提出“发色团限域”策略,成功实现高效蓝色室温磷光,并开发出具有多重应用价值的磷光材料器件,相关研究发表于《自然—材料学》。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黄维院士、南京工业大学安众福教授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刘小钢教授提出“发色团限域”策略,利用最简单的分子实现最优异的磷光性能。研究团队还“一光多用”,开发出具有多重应用价值的磷光材料器件。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自然—材料学》。

蓝光,作为光的三原色之一,是固态照明和全彩显示的核心组分,同时在生物医学、光通信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就颁给了“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LED)”的三位发明者。目前,各种蓝光材料得到广泛研究开发,有机室温磷光材料正是其中热门的前沿领域之一。

磷光材料,是一种在某种波长的入射光(如紫外可见光,X、β、γ等高能射线)照射下能发出磷光的材料,且激发停止后仍可发光(激发停止后不能发光的为荧光)。因此,长余辉是磷光材料的一大特点。不过,实现长寿命、高效率的蓝色室温磷光一直存在“瓶颈”。

针对这一挑战,联合团队基于前期对聚集态磷光的理解和对低温77K下溶液单分子态磷光现象的思考,利用强作用力的离子键,创造性地提出了“发色团限域”策略,成功构筑了具有分子态高效室温磷光的有机离子晶体材料。

在最新研究中,黄维等以均苯四甲酸(PMA)多羧酸化合物为研究模型,合成了均苯四甲酸四钠盐(TSP)的高效蓝色室温磷光离子晶体材料。他们发现,光激发后,有机离子晶体TSP呈现肉眼可见的明亮蓝色长余辉现象,余辉持续时间3秒有余。其稳态光致发光光谱和磷光光谱几乎完全重叠,仅在325纳米处出现一个极小的荧光峰,磷光效率高达66.9%。

为了证实这一猜想,研究者又合成了均苯四甲酸二钠盐(DSP),从侧面论证了刚性、孤立的分子态模式对磷光性能提升的重要性。以此为基础,黄维等进一步验证了“发色团限域”策略实现分子态高效室温磷光的普适性。该团队调整抗衡离子和发色团单元,设计合成了5个蓝色磷光材料、2个绿色磷光材料和5个黄色磷光材料,均实现了长寿命、高效室温磷光。其中,他们实现了效率高达96.5%的世界纪录级的蓝色室温磷光发光。

创新科技,研有所用。除了理论创新,黄维等还实现了新材料在多个领域的创意应用,余辉显示屏是其中一大创举。利用新型磷光材料的高效长余辉特性,研究团队首次实现了这一材料在余辉显示领域的应用。据安众福介绍,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新型显示屏可应用于信息显示、路径追踪、路标警示灯、信号灯等,以及生活中闪烁的装饰灯光。

同时,研究团队基于离子晶体TSP制备了加密墨水。普通日光下,它不能显示加密信息;关掉光源后,会呈现出加密信息。该材料还具有优异的喷墨打印加工性能,可快速、高精度地进行数字、文字、图案、条形码、二维码等的打印,有望应用于信息加密、信息传输、智能识别和商标防伪等场景。

UUID: 63e27469-40ed-4f59-84c7-353e97dc94b6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中国科学报公众号-pdf2txt/2021-2022/中国科学报_2021-08-31_效率965%!这道蓝光破了世界纪录.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2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