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三角裤被指责、穿四角裤被罚款、穿长裤被议论:女运动员的着装困境

作者: Cloud

来源: 果壳

发布日期: 2021-08-26

本文讨论了女运动员在比赛中因为着装问题所面临的性别化困境,包括被指责穿得太少或太多,以及这种性别化对运动员心态和表现的影响。文章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了不同运动项目中女运动员的着装规范,以及这些规范背后的性别化问题。同时,文章也提到了一些女运动员和团队为了打破性别化规范所做的努力,以及国际奥委会在这方面的进步。

奥利维亚·布林(Olivia Breen)是一位脑瘫患者,小时候走路都困难,经常摔跤。但布林也是一个热爱运动的运动员,第一次参加校运会时,虽然无法跑出直线,布林仍然赢得比赛。今年25岁的布林,已是一位在国际田径赛场上拿过许多奖牌的残奥会运动员,参赛经验相当丰富。但上个月参加英国锦标赛时,她在参加跳远比赛时,赛场工作人员说布林的短裤“太短了”“不合适”“你的短裤太暴露了,我觉得你应该考虑买一条新的。

”而布林当时穿的短裤完全符合比赛规定,甚至是东京残奥会的官方指定型号。

值得一提的是,比赛当天非常炎热,有的男性跳远选手直接脱掉了自己的上衣,但没有任何赛事工作人员过去提醒他们这样不合适。比赛时因为服装被打扰,让布林很是恼火。她计划正式提出申诉,并在社交媒体上发问,“如果是一位男性选手(穿着同样的短裤),他会受到同样的指责吗?”

像布林这样因为穿着被非议的女运动员,还有很多很多。有时候,女运动员被指责穿得太少太暴露。有时候,女运动员则被指责穿得太多,不合规定。作为奥运期间的热门项目,体操项目一直都备受关注,但直到本次奥运会,很多人可能才发现,女子体操运动员的下装竟然还可以是长裤。

过去几十年里,女子体操运动员默认的参赛服都是露腿的紧身连体服(leotard)——上半身是长袖,下半身是类似泳衣的三角裤。而在本次东京奥运会,德国女子体操运动员则选择了下半身是长裤的紧身连体服(unitard)。长裤版的体操服同样符合国际体操联合会的要求——只要下身的长裤与上身颜色统一就行,但在以往的国际赛场上很少有人这样穿,穿的话一般都是因为宗教原因。

德国女子体操队此次选择长裤装出征奥运,并非是出于宗教原因,而是针对体操运动中长久以来明显的性别化(sexualization)。从一开始,女子体操项目的设立就带着强烈性别化的意味——展示所谓的女性特质。1928年,女子体操正式成为奥运项目。过去,体操中的舞蹈动作更多,但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舞蹈部分开始逐渐减少,而翻转之类的充满力量的高难度动作慢慢增加了。

尽管现在已经涌现了许多极具爆发力的女选手,但最初那种以展示优雅、柔美的女性特质为主的比赛目的、评判标准,依然部分保留在运动员的服装、身材和表演等外在形式里。

对于今夏热议的体操服,美国体操选手拜耳斯曾表示自己更喜欢穿露腿的体操服,因为它能显腿长,让自己看着更高。“但是,我支持她们(德国队)的决定,支持她们穿自己喜欢的、自己觉得舒服的服装。”今年7月份,还有一支队伍在努力打破着装传统,挪威女子沙滩手球团队在欧锦赛上没有选择比基尼的三角裤,而是穿四角短裤参赛。最后,因为没有穿三角裤,挪威队被罚款1500欧元。

“这太过分了,为了不穿小内裤比赛,我们得掏钱接受惩罚。”队员气愤地说。女子手球运动员不仅必须穿比基尼三角裤,比基尼还有长度限制——不管哪一边都不能超过10厘米,而男性选手的参赛服是背心和较长的宽松短裤。其实,早从2006年开始,挪威女子手球队就多次反映、抱怨女性参赛服装的限制不合理,但于事无补,她们的声音一直被忽略,直到这次主动服装违规,引致罚款。

沙滩排球的比赛服装性别差异同样很大。女性运动员比赛时需要穿运动内衣+三角裤,而男性沙排选手穿的都是宽松的短裤和背心。网球,也是一项两性服装差异明显的运动项目。虽然两性的参赛服装要求一样,着装规定并不严格,但是,男性网球选手通常穿着短袖短裤,而女性网球选手则大多都穿着网球裙。

有女子网球运动员曾吐槽,比赛时试图双手握拍时,常会不小心拽住裙摆。显然,这样的运动服并没有实现它应该履行的职责——帮助运动员更好地发挥实力。然而,多年来默认的行业规范希望女子网球运动员“穿得像个女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女性运动员的服装稍有不同,就会显得离经叛道,引来争议和谴责。

2002年,网球球星小威廉姆斯(Serena Williams)因为没有穿网球裙,而是穿了下装是短裤的连体服,就被说身材太强壮,衣服太紧了“没有留出想象空间”、“太廉价了”……2018年,因为穿了黑色紧身连衣裤,小威廉姆斯又被说这身衣服“太过了”“不尊重比赛”。而她之所以穿紧身服,是因为当时正面临着产后肺部血栓复发的健康问题,该衣服有防止血栓的作用。

于是,在下一场比赛,小威廉姆斯特意穿上蓬松的芭蕾舞短裙,惊艳赛场并赢得比赛。网球巨星小威廉姆斯也曾因为参赛服遭受非议。2012年,为了女性球员显得更女性化,为了更能吸引观众和企业赞助商,国际羽联要求女性运动员穿裙子比赛。2014年,因为“借鉴了网球女选手”、“女孩还是穿裙子更好看”等理由,我国乒乓女将也被要求比赛时穿裙子。

2019年世乒赛,我国女子乒乓球队队长丁宁直接穿着运动打底裤上场,打了几球突然发现自己忘穿裙子了,然后尴尬地跑下场补穿裙子。虽然不是所有的运动项目都有明显的女男服装差异,但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同样的比赛项目,女性运动员的服装比男性的更加暴露,或者只有女运动员比赛时需要穿可能妨碍运动的裙子,或者女运动员更容易因为服装问题被议论、被审视……这些都是性别化的体现。

性别化的服装,影响运动员的心态。赛前训练时,女性运动员大多不会穿裙子或者三角裤。德国女子体操运动员在训练时,就穿着长裤装的体操服。队员莎拉·沃斯(Sarah Voss)表示,团队在奥运比赛前就参赛服装问题进行了讨论,最终确认了长裤装。做出这一决定时,运动员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起了重要作用,而她们的教练也给予了充分的支持,“教练们希望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感到最自信、最舒适。”

露腿的紧身体操服穿上去确实更显女性运动员健美的身材,但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女运动员们不仅要面对身体发育,还要应对心理变化。“我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我完全不觉得紧身的体操服有什么问题,但当我身体开始发育,当我开始来月经了,我开始逐渐发觉这身衣服有多么不舒服。”今年21岁的沃斯说道。

服装除了会影响身体舒适度、心理活动,还可能分散、干扰她们的注意力。

自我客体化理论(Objectification theory)认为,女性的自我物化会消耗精神资源。当女性以观众的眼神审视自己的身体时,这种注意力的分配可能会让她们的动作变得胆怯、不确定或不完整。美国足球门将布里安娜·斯库里(Briana Scurry)也表示,运动员穿的衣服不应该让运动员担心自己看上去的样子,应该让她们感觉自己是超级英雄,能以一种积极有力的方式展现自己。

有些场景则更容易触发女性的自我物化,密西根大学、杜克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女性尝试穿泳衣就是场景之一。在实验中,和穿上圆领运动衫的女性相比,穿连体泳衣的女性在高等数学测试(GMAT数学练习题)中的表现会差一些。这意味着,穿上泳衣时,一些女性可能无法很好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今年5月,丹麦手球联合会在一份发给国际手球联合的信里就写道,几位丹麦选手决定不参加今年的锦标赛,因为她们穿三角裤时会觉得不自在。“很多人觉得非常不舒服,必须穿一条那么小的三角裤,遮盖的地方都没有内裤多”。丹麦队曾提出要求,希望队员比赛时可以穿短裤,但被拒绝了。好几支手球球队的球员也都表示,因为担心三角裤下装移位走光,她们比赛时常常因此分心。

上述实验还发现,虽然同样是穿泳衣,男性也会觉得害羞、尴尬,但是女性还会感到羞耻、厌恶。而女性穿上泳衣之所以会更多的羞耻感,或许是因为社会文化对女性的外表有着更高的要求,希望她们有更大的吸引力。体育是“我们社会的缩影”,研究体育、社会与社会变化的学者阿基拉·卡特-弗朗希克(Akilah Carter-Francique)说道。

体育活动和赛事,也是由男性主导的领域。在父权社会中,性别规范对应着社会期待,规定着女性应该如何展示自己,从发型到妆容,再到服装——要多紧(或多松),要什么样的颜色……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她们能够更像个女孩、女性,更凸显女性气质。性别化运动员,影响的不止运动员本身。

一些支持女性运动员下装穿三角裤的人认为,紧身、清凉的着装有助于运动员的发挥。

在炎热的沙滩,挥汗如雨地打比赛,清凉的三角裤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既然如此,为什么两性的服装规范差别如此大?如果三角裤真有这样的好处,男性运动员为什么不穿呢?跳水的男性运动员们就经常穿得很少,另外,男性平时一般不刮腿毛腋毛,但是男子游泳运动员为了尽可能地减少水中阻力,赛前大多会集体刮毛。可见,如果是为了提升体育表现,那么男性运动员也应该会穿紧身裤比赛,穿三角裤打球。

但如果同样的运动,只对女运动员的服装进行死板的限制,那其实就是性别化。

还有一些人支持女性运动员下装穿裙子,认为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男性观众,该项运动或者相关赛事的知名度可能就上去了,女性运动员职业生涯也就更有保障。然而,这样做可能导致女性运动不再被严肃对待。女性运动员的性别、性吸引力如果总被刻意强调,运动技巧和能力就容易被忽略。消费女性运动员的身体、将“性别化”商业化,将进一步物化女性。

“这样物化女性并不会促进女性体育的发展,”研究体育、健康心理学的丽芙-乔任·科恩斯(Liv-Jorunn Kolnes)曾采访的一位女性运动员说道。

科恩斯曾深度采访了17位优秀的女性运动员,她们都是田径、手球等运动领域里的精英选手。科恩斯的研究显示,优秀的女性运动深陷各种限制和矛盾之中;女性能够参与顶级体育赛事,但很多时候要遵循一个前提——不弱化她们的性吸引力。还有学者认为,体育成就、性别化,两者是逆相关的关系,其中一方越成功,另一方就越衰落。

强壮,一直被认为是男性特质,而女性特质,则是相对柔弱的。然而,在基于身体能力的体育世界里,强壮的身体,或者说所谓的“男性特质”才有优势,而体力不被强调的“女性特质”、“女性化”则没有什么好处。去年收入最高的100位运动员中只有2位是女性。此外,成千上万的孩子也在观看比赛,并受到女性运动员在屏幕上展示的形象影响。

专门研究女性运动员性别化的心理学家伊丽莎白·丹尼尔斯(Elizabeth Daniels)曾找来258位女孩(13~18岁)和171为女大学生(18~22岁)参与实验,试图找出被性别化的女性运动员会对年轻女孩造成什么影响。实验中,运动员的照片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远动员在赛场拼搏的瞬间,一种是运动员们穿着泳衣。女孩、女大学生们看完照片需要评价这些运动员。

实验结果显示,看了前一种照片后,年轻女性会把运动员视为自己的榜样,对运动员、以及她们自己都有积极的评价。而看了被性别化的女性运动员之后,这些年轻女性们对运动员、以及她们自己都做出了物化女性的评价。

有的实验参与者看到被性别化的运动员照片,会直接批评社会性别的不平等,例如一位女大学生评论说“这张照片让我觉得女性需要展示自己的身体,才能被关注。好像如果她不穿比基尼的话,她的球技就会被忽略。

”有意思的是,实验中还有一组(非运动员)模特的性感照,但看到这组照片后,实验参与者反而较少强调性别化问题,反应没有像看到女运动员穿泳衣时那么强烈。这大概是因为普通女性(尤其是模特)被性别化已经是常态化了,但是,女性从事体育运动,本身就打破了社会传统性别规范。如果连女性运动员也被性别化,是女生们更不愿看到的。

反对性别化的德国体操健将们也表示,在奥运会这么盛大的赛场上,她们这么穿也给全世界的小女孩树立了榜样——你的服装可以是让自己感到舒适的,而不一定是那种以观众感受为主的。小女孩看奥运:“这些女人好强啊”“我希望我也有强壮的手”……在刚结束的东京奥运会赛场上,女性运动员的比例达到48.8%,是历史上女性运动员最多的一届奥运会,被认为是“首届性别平等的奥运盛会”。

在这届奥运会上,我国奥运健将成绩斐然,满载而归,一共获得了38枚金牌。其中,女子项目获得22枚金牌,男子项目获得13枚金牌,混合项目获得3枚金牌。我国女性运动员的优秀有目共睹,很多别的国家的女性运动员也很优秀,例如荷兰获得了36枚奥运奖牌,其中21枚由女性运动员获得;加拿大获得了24枚奥运奖牌,其中的18枚奖牌由女性运动员摘取;牙买加获得了9枚奖牌,其中7枚是由女性运动员斩获……

有些女性运动员虽然没有获得奖牌,但依然创造了历史,或突破了自我,或打破了传统。此外,今年国际奥委会还更新了《形象描述指南》(Portrayal Guidelines),建议“不要不必要地关注(运动员的)外表、衣着或私密的身体部位”。这是一次令人欣慰的进步。但是,如果过时的着装规范依然存在,关注点依然在“女性特质”而不是“最佳表现”,女性运动员就得面对额外的限制和议论。

希望有朝一日,体育运动的规则不再加强女性化的刻板印象。所有运动员都能穿着让自己挥洒自如的服装,发挥出最佳的表现。

UUID: 2c3b0647-081d-45a5-9eee-3ad1132392f2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21/2021-08-26_穿三角裤被指责、穿四角裤被罚款、穿长裤被议论……这就是女运动员.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132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