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但孩子是如何学会阅读的呢?有人说,认字多了,孩子就自然会阅读了,因此早点儿让孩子识字,就能早点开始“自主阅读”了;有人说,开卷有益,多看多读,孩子大了自然就掌握阅读能力了;还有人说,阅读要靠学习,靠积累,培养热爱阅读的习惯非常重要,等等。真是众说纷纭,好像都很有道理,又好像云里雾里。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我们才能有计划,且不焦虑的培养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
从科学角度来看,讲述孩子从呱呱坠地到成长为一个小小少年,是如何一点一滴地学会阅读的,以及要培养一个熟练的阅读者,都需要哪些能力的储备?成为一个熟练的阅读者,孩子需要拥有哪些能力?要想搞明白这个问题,就先要搞清楚什么是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即阅读文本并理解其含义的能力。
简单来讲,想要“阅读”和“理解”,孩子就必须既要“能读”,也要“能懂”,即既要“识字”,又要理解字的意思,词的意思,句子的意思。
那么,要做到这个,需要孩子拥有什么能力呢?
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两位学者(Gough、Tunmer)提出了一个叫The Simple View of Reading(SVR)的简单阅读模型,通俗易懂地阐述了阅读理解能力的内涵,也是迄今为止儿童阅读研究和教学领域最受支持的阅读模式之一。
这个模型认为,阅读理解能力包括两个相对独立的基础能力:书面文字的解码能力(Decoding,简称D),指识别书面符号的能力;语言理解能力(Language Comprehension,简称C),指的是理解语言的能力。即:阅读理解能力=以字词识别为起点的字词解码能力 X 以个体的口语经验为基础的语言理解能力。
而在儿童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文字解码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的发展也有所不同。
因此,引导孩子阅读,需要我们根据孩子不同能力的发展规律,采用适合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引导。比如,从五六岁开始到小学三年级,孩子们逐步开始独立地进行阅读,需要学习字词解码。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会占据大量认知资源,同时制约理解能力。所以,独立阅读之初,孩子需要阅读一些桥梁书。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所谓桥梁书字词都非常简单,句子都很简短,而且故事往往很搞笑,会让孩子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在这个阶段,儿童阅读理解能力和解码能力的相关性更强,认字多的孩子在阅读理解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当孩子们拥有了比较强的解码能力之后,孩子的阅读理解则主要依赖于语言理解能力。所以,解码对低年级儿童阅读能力的决定作用更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解码对阅读理解能力的影响会慢慢变弱。也就是说,那些从小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知识面广泛、语言理解能力更强的孩子,在阅读理解上拥有更长久的优势。
在西方有一个说法是,是三年级之前要学习阅读(learn to read),到了三年级之后就要通过阅读来学习了(read to learn)。所以,即便孩子开始认字,我们也要抽时间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共读一些他们可以理解但自己还读不了的书。让他们在学习解码的阶段,语言理解能力也依然保持很好的发展。
要注意的是,汉语不同于英语,汉字没有直接的拼读规则,而是通过形-音习得,流畅的阅读者遇到生字,也难以准确地认读。因此,解码在汉语学习中,制约阅读理解的发展持续时间,比英语更长。不过,国内学者的研究也显示,到了六年级孩子汉字识别已接近成人。所以,最晚到小学毕业,孩子们的解码水平将会追平。届时,语言理解能力将更多地左右着汉语儿童的阅读理解能力。
关于自主阅读的三大误区:误区一:要学阅读,必先认字。
儿童从出生到8岁之间,孩子们首先学习使用的是口头形式的语言——听和说,然后开始探索和理解书面形式的语言——读和写。当孩子们开始说话和说整句的时候,他们学会了通过口语中识别声音所代表的意义,这被称为语音意识,是学习阅读的基础。早期阅读应当帮助儿童发展语音意识,增加口语词汇,发展起对语音和文字的敏感性。
比如,阅读图画书就是很好培养方式,大人读给孩子听,阅读文字发出语音,孩子阅读图画,观察画面的内容和细节,通过画面背景和人物动作表情等预知故事内容。这样,孩子们就可以明白词语(书面内容)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就是说,儿童的阅读其实不是从认识文字开始的,而是从聆听父母的阅读和观察图画开始的。
误区二:“自主读书”就是自己读书。
我认识的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早点儿识字,有的甚至在孩子一两岁的时候,就开始用识字卡教孩子大量认字了。他们普遍认为自主阅读,就是孩子乖巧地抱着一本书,认识所有的字,可以完完整整的读下来。如果孩子到接近上学的年龄,还不能“自主阅读”就感到非常焦虑。让孩子自己读书的想法很美好,但是,这真的有点儿太心急了。学龄前的自主阅读,不能从字面上简单的理解为“自己抱着一本书,认识所有的字,可以念出来”。
关于学龄前儿童的自主阅读能力,我国从事阅读研究的学者周兢,将其归结为三个方面:1、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对应的能力。比如,孩子听到“吃瓜”,然后看着瓜、吃掉瓜;稍微大一点儿,想吃的时候就会说“吃瓜”。但是,汉语还有音调、以及同音调的不同的字词,比如刮、褂……孩子们要在不同的口语语境下,学会把它们辨识出来。2、书面语言的视觉感知辨别能力。
即将汉字和符号区分开的能力,以及在看到文字的时候,是不是能够抓住文字的特点,在文字之间寻找规律的能力。比如,偏旁部首的意识,月、胖、朗这样的文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3、成为流畅阅读者的策略预备能力。即与书本交流的能力,孩子要学会预测、反思、质疑、假设、推断等等。
比如,根据故事的前半部分,预测接下来的发展;为什么故事里的人会那样做;假如是我,我会怎么做……所以说,儿童的自主阅读能力,应当在儿童不认识文字时就开始培养了。对应到SVR阅读模型,在没有认字的时候进行亲子阅读,就是在培养孩子语言理解能力,同时促进孩子对文字的敏感,一步步稳扎稳打,孩子就会顺利地成长为一个出色的流畅阅读者。
误区三:认字多了,就会阅读了。
了解了文章一开始说的SVR阅读模型,我们其实就已经知道,阅读理解不仅仅是认字那么简单。有个很好的公式,能够让我们理解这三者的关系:解码*语言理解=阅读理解(Decoding,D)*(Language Comprehension,LC)=(Reading Comprehension,RC)。就像是我们常说的木桶原理,决定水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最短的板块。
一个在字词识别方面表现非常出色的孩子,语言理解能力就决定了其阅读理解能力。比如,D成绩为100%,LC成绩为50%的学生,其RC成绩为50%。相反,有较强语言理解能力的学生,其阅读理解能力与解码能力,也就是字词识别能力相当。也就是LC分数为100%,D分数为30%的学生,其RC的水平就是30%。所以,并不是说孩子只要认字多就会读书,只有解码技能和语言理解能力都很强,才可能拥有很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字词识别是一项可以教授的技能,因为它涉及的知识范围很窄,如笔画、笔顺、读音、词汇和识读过程等。一旦掌握,孩子就会准确的字词识别。而且,字词识别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孩子们可以从学校的教学活动中系统的学习。但是,语言理解不是一种方便传授的技能。它是一个复杂的、高层次的心理过程,包括思考、推理、想象和解释。比如,判断故事里的人物性格,需要从文本或者画面中寻找线索、加工处理,然后再做出判断。
我们去理解过程,依赖于对特定内容领域的特定知识的掌握和积累,比如,没有朝代更迭概念的孩子,可能理解不了历史书里清朝、唐朝和宋朝有什么区别。但是,跟如果跟他们说这是距今**年前,可能会更好理解一些。因此,这就使得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知识、认知能力的,而不是基于技能的。孩子们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解码,那些字词识别能力强的孩子,会很快失去提升的空间,字词识别能力较弱的孩子也能很快赶上。
但是,语言理解通常在很长的时期内,甚至是一生都在不断发展的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好的孩子持续积累,一直有增长的空间,而语言理解能力差的孩子在短时间内也很难赶上。所以,“认字多了,就会读书了”也一种错误的观点。以上,就是我本次的分享,希望SVR阅读模型,可以帮助你科学地理解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发展的过程,从而选择更优的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