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猫之所以叫小熊猫,是因为大熊猫叫熊猫。这是一个非常有(bēi)趣(shāng)的故事。小熊猫早在1825年的时候已经被发现且命名,那时候,它的名字还叫熊猫(Panda)……直至44年之后,更大、更萌、更像熊猫的大滚滚被发现了,于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小可爱就被重新命名为“小熊猫(Red Panda)”了。这一段有趣的历史还被写在了成都大熊猫基地的小熊猫区最当眼的一块展板上。
再补充一个冷知识:Firefox浏览器的“Fire Fox”实际上并不应该被翻译为“火狐狸”,而更应该翻译为“小熊猫”,毕竟,这是小熊猫的另一个英文诨名呢……关于小熊猫的误会可多了去了。小熊猫才不是干脆面。今天的主角就是引发动物脸盲症争端的始祖——小熊猫!作为一种萌点满满的动物,小熊猫对于自己被叫作“小浣熊”或者“干脆面”可是深恶痛绝的!
所以(虽然知道就算再讲一遍你们也不一定记得住)我们还是再来区分一下这两种动物吧。
作为两种连“科”都不一样的动物,小熊猫和浣熊实际上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相似。如果说浣熊和狸猫(貉)至少在毛色上面还有那么点相似的话(我是不是又引入了些什么令人困惑的东西……)——小熊猫可是红色的呀!所以这里有一个简单的区分方法,懒得记那么多知识点的同学请认真把这个重点划下来:小熊猫是红色的,灰色的一定不是小熊猫。
小熊猫的面纹(眼圈)相比起体色而言是浅白色的,而且多数眼圈和面纹并不连续。与之相对,浣熊则像是带了个白色面具再带上一副眼罩的样子,黑色的眼圈一直延伸到脸颊。最后,小熊猫还有一个非常显著也非常有趣的特征——小熊猫它,腹黑啊!它们背侧的毛发是非常显眼的火红色,缀以少量白毛,腹面的毛发反而是非常深的、近似于黑色的深棕色。
那么为什么小熊猫会是腹黑的呢?演化上的“形态与功能的相适应”再次立下功劳!生活在四川盆地的小熊猫在食性上与大熊猫十分接近,都以竹子为主食,以各种水果和小型昆虫、鸟类或哺乳动物作为配餐。体型更大、力量更强壮、有能力立足于盆地食物链顶端的大熊猫已经把地栖的位置占据了,所以小熊猫便改变了策略,演化出了一系列适合树栖生活的特征。
前文提及到小熊猫的前肢有一个被称作“伪拇指”或者“第六指”的结构,实际上是在其前肢小指靠近腕骨处的一个硬质增生。虽然不像我们的大拇指那样能屈能伸,但是这个小小的结构却帮助小熊猫获得了很多动物都不具有的、真正意义上的“抓握”功能。
由于前两天看到某地想要建一个“小熊猫乐园”,主打的卖点是“游客可以和小熊猫零距离接触”的消息,所以在这里我特意加上了这一段话,希望大家认真看到最后。
请记住,无论小熊猫长得多可爱,它们可是实打实的食肉目动物。萌萌的外表下腹黑着呢。由于它们在野外的天敌不少,演化使它们变成了一种非常纤细、敏感、容易激动的动物,任何近距离的接触都很有可能导致小熊猫或者游客受到伤害。如果你觉得它们可爱,请给予它们应有的尊重和空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