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斯拉是电影史上数一数二的怪兽角色。如果你是怪兽电影或是日本特摄片爱好者,或许你还对庵野秀明版《新•哥斯拉》中的“皱鳃两栖型”哥斯拉印象深刻。它张开大口露出略显杂乱的尖锐牙齿,脖颈两侧仍保留着水生动物的特征——鳃裂,其原型是被称为“深海活化石”的皱鳃鲨(Chlamydoselachus anguineus)。
约8千万年前,皱鳃鲨就已经以今天的古怪形态,生活在120~1500米深度的海洋中。目前皱鳃鲨属Chlamydoselachus之下的现存种仅有皱鳃鲨,和2009年在南非近海确认到的南非皱鳃鲨C. africana两种。皱鳃鲨的中文名来自其呈现褶皱并互相覆盖的六对鳃裂,比一般鲨鱼多一对,鳃裂虽如现代常见鲨鱼一样分布在左右两侧,但位置更贴近下方,和三叉型牙齿一同,向我们展示出古代鲨鱼的特点。
皱鳃鲨的多排鳃裂结构能从含氧量较低的深海中,高效获取生存所需氧气,如鳗鱼一般接近圆筒形,细长条的体型,和比一般鲨鱼位置更靠后的扁鳍、如船桨一般的尾鳍,让它们能够在黑暗深海如幽灵漂浮,追逐乌贼、鱿鱼,甚至捕到其他小型鲨鱼为食。
或许正因为千万年的岁月中,皱鳃鲨已经完美适应变化较少的深海高压环境,过去很长的时间里,我们对这种远古鲨鱼的了解,只能依赖一些因衰弱或不明原因而出现在浅海的个体。除了“深海没人看就随便长长”的奇异形态,和生存海域有大西洋、日本周边海域、澳大利亚周边海域,我们对它们几乎一无所知。
皱鳃鲨的生理、生殖方面的谜团,在科学家对深海展开不懈探索的过程中,随着无人潜水器、深钓器材等硬件的发展,也逐渐有了曙光。2007年澳大利亚渔民在海面发现活的皱鳃鲨,送至水族馆后却不幸死亡。2020年日本“串本海中公园”水族馆接收了从550米深处钓上来的皱鳃鲨,却因缺乏饲养深海鱼的水槽,只展示了一天,极为虚弱的皱鳃鲨就匆匆离世。渔船或深海研究幸运地捕获活体皱鳃鲨,却无法成功饲养的新闻并不鲜见。
东海大学海洋科学博物馆联合具有饲养深海生物经验的水族馆,自2016年4月1日启动了“皱鳃鲨研究项目”。以捕捞过多条皱鳃鲨的伊豆半岛駿河湾海域为主,不仅向当地渔业从事者进行咨询,还多次出海使用水下无人潜水器,进行皱鳃鲨的生态调查。5月7日,研究人员在捕捞樱花虾的渔船上,幸运地得到了怀孕的雌性皱鳃鲨。不同于成体皱鳃鲨适应深海环境的身体,受子宫保护的受精卵到胚胎阶段的皱鳃鲨,反而对人工环境适应力较强。
1987年就有从皱鳃鲨体内取出的受精卵,在人工环境下存活了134天的记录。这次的养育时间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61天,得到众多新研究发现的同时,也留下许多影像资料。
皱鳃鲨的繁殖方式是一种叫“卵黄依存型(Lecithotorophy)”的胎生方式。在茶褐色半透明,如同塑料膜一样的椭圆卵鞘中,受精卵逐渐发育成数厘米长,腹部连接着一个巨大卵黄球的鲨鱼胎儿。鲨鱼胎儿长到约6厘米之后会破壳而出,在子宫内继续发育,直至将卵黄完全吸收,长至约半米长才能出生。在自然环境中,皱鳃鲨的孕期长得惊人,约有3年半,一次能诞下2~15尾皱鳃鲨宝宝,雌性皱鳃鲨可以长到两米长。
虽然在各个大洋零星有少量分布记录,皱鳃鲨在野外到底有多少种群、数量几何,生理生态上依然有众多谜题。毕竟对于这些生活在远离人类、探索有限的深海之中的生物,以目前的技术想一探究竟仍然十分困难。但无法否认的是,随着人类对海洋水产品的需求索取,皱鳃鲨比过去更有可能成为现代渔业捕捞的意外牺牲品。
在找到拯救不幸的皱鳃鲨的办法之前,我们至少可以让更多人知道它们。沼津市曾推出一项奇特的“深海鱼应援计划”。发起人青山小姐开发了一种新奇的商品:深海动物盲盒。把捕捞上来死亡,本来要抛弃的深海动物(包括各种深海鱼和其他动物,比如大王具足虫,运气爆棚可以遇到“SSR皱鳃鲨”)冷冻打包,作为“盲盒”出售,吸引深海生物爱好者、标本制作者的同时,也能引起一般人对保护海洋生物的关注。
去年发布的《中国海洋保护行业报告》指出,渔业(捕捞和养殖)可持续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是现阶段中国海洋保护的两大热点。值得庆幸的是,随着人们认识到可持续深海捕捞的重要性,以及对捕捞方式的不断改进,我们有望平衡渔业与深海生物保护两个目标,达到与大海生态环境的并存。
保留着古老特征的皱鳃鲨,身怀生物进化的线索,它是几千万年未曾改变的“活化石”,也是如今火爆的银幕巨星和电商商品,点燃人们无穷无尽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