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警告:全球平均温升1.09度,或令亚洲更脆弱。联合国气候科学机构再敲警钟,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报告显示,亚洲地区观测到的平均温度的升高,已经超出自然变率的范畴,极端暖事件在增加、极端冷事件在减少,这一趋势未来将延续,而海洋热浪将继续增加。
科学界在以下关键结论上形成共识:近期的气候变化是广泛、快速和不断加强的,观测到的许多变化在过去数千年间前所未有;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人为影响正在导致包括热浪、强降水和干旱在内的极端天气事件变得更为频繁和严重;气候变化早已经开始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到地球的各个地区,我们所经历的变化将随着未来增暖而进一步增多;气候系统业已发生的许多变化无法再回到从前,但是,通过控制增暖,上述变化中的许多可以减缓、有一些可以被停止;除非我们立刻、快速和大范围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否则控制全球增温在1.5ºC以内的目标将难以实现;要控制全球气候变化,必须强力、快速和持续地减少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温室气体,上述行动不仅将减轻气候变化的后果,还将改善空气质量。
全球平均温升已达1.09°C。未来如何,将取决于今后几十年人类社会采取怎样的减排行动。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给出了多种排放情景下的气候预估结果,预估结果称,未来20年全球平均温度较之1850-1900年的温升幅度,将会达到或超过1.5ºC。
全球所有地区都将受到影响,亚洲或许更为脆弱。气候变化将令全球水循环增强,增加强降水和洪涝灾害,同时,在许多地区又会带来强干旱。未来,全球的沿岸地区都将受到海平面升高的影响,低地区域将遭受更为频繁的洪涝灾害和更为严重的海岸线侵蚀。
气候变化的检测和归因研究是互为一体的,只有从观测记录中检测到某个气候要素发生了统计意义上显著的变化,我们才能进一步对其进行归因,寻找人类活动的影响。频发的极端事件与气候变化之间是否有明确而直接的因果关系,取决于事件的类型和发生区域,报告对此做出了全面评估。
未来的碳排放空间有多大?平衡态气候敏感度和累积二氧化碳排放的瞬时气候响应是两个关键概念。最新报告基于多种证据来源,认为平衡态气候敏感度最佳估计值为3℃,可能范围为2.5~4℃(高信度)。在累积二氧化碳排放的瞬时气候响应的估算方面,最新报告再次确认累积碳排放与全球平均升温存在近似线性的关系。
除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减缓全球变暖?大幅度、迅速和持续地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减缓全球变暖的最安全措施。在大幅度减排的基础上,通过人为增加陆地和海洋碳汇,或直接从大气中捕捉二氧化碳的二氧化碳移除方法,有潜力使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