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巧合,让“认知理论之父”与心理学相遇。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去世,享年95岁(1925-2021)。或许你对这个名字还有点陌生,但对于心理学学子来说,他可是教材中的常客,《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课本上都有他老人家的身影,其出镜率类似于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带着无限的缅怀,我们来回顾一下那些与班杜拉有关的考点。
班杜拉出生于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父母都是东欧移民。班杜拉的父亲原本是一名铁路工人,在努力攒下一笔钱后购买了一块农庄成为农场主。那时的人们并没有大型机械,所有开荒、伐木等工作都需要父母人力完成。即便是如此艰苦的环境,班杜拉的父母也没有忽视对儿子的教育,并给了儿子选择的机会。
有一次,班杜拉的父母告诉他:“你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留在农庄继续耕地,闲时可以去打桌球、喝小酒;另一个选择是努力读书,接受正规教育。”班杜拉选择了后者。
从高中时期起,班杜拉就会去埃德蒙顿打零工挣学费。
之后攒够钱的班杜拉前往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大四前的一个假期,班杜拉得到了加拿大育空地区(Yukon Territory)的一份工作,这是一份与修建阿拉斯加高速公路有关的工作,施工地点在怀特霍斯南边的一个营地。
初到营地的班杜拉就看到一个因为酩酊大醉被救护车拉去洗胃的家伙,原来那里的人们都有不堪的过往,他们当中的很多人要么在躲避债主,要么在逃避赡养老人,而且个个嗜酒如命,班杜拉曾回忆说自己从没见过这么严重的集体抑郁现象。这段经历让班杜拉大开眼界,让班杜拉以新的方式重启了这个世界,他意识到生活的多样性以及人们行为的复杂性。
返回学校后,班杜拉一门心思想学生物学,但一次意外,让他在其他学生的课表上看到了心理学,这门课程的上课时间刚好填补了他早上起床到他需要上英语课之间的空白时间。就是这样一次机缘巧合的选课,让班杜拉发现心理学远比其他学科更加吸引他,这门学科不仅需要有解释人们内心的理论,还需要融合包括生理学、人际关系学、社会学在内的其他学科内容。他发现,心理学的知识才能更好地解释育空营地里那些人的行为。
就这样,他此后的一生与心理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世纪60年代起,班杜拉尝试从认知与行为联合起作用的角度分析和研究社会学习。1961年,他启动了著名的娃娃实验,旨在研究榜样在儿童社会化中扮演的角色。他将一群5岁的儿童分成三个小组,然后给每组儿童展示了很多好玩儿的玩具,但却不许他们触碰这些玩具。
之后,他给第一组儿童观看了一个短片,内容是一个小男孩正在玩之前那些不许被触碰的玩具,而男孩的妈妈看到后不仅没有责罚还大加赞扬;第二组儿童看到的短片内容与第一组相反,即男孩妈妈发现男孩玩玩具后严厉地批评了男孩;而第三组儿童被称为控制组,他们什么短片也没看。看完短片的儿童被安排在充满玩具的房间中独处15分钟,你猜怎么着?
第一组的儿童平均只忍耐了80秒就开始玩玩具;而第二组儿童平均忍耐了7分钟,甚至个别自制力强的孩子始终没有碰玩具;而控制组的儿童平均忍耐了5分钟。这说明很多事情无需亲身体验,只要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就会对自身行为产生影响,这就是观察学习和榜样的作用。
1965年和1975年,班杜拉又通过类似的实验设计先后研究了榜样和观察学习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均得出与上述实验类似的结论。
可见,榜样的力量是多么强大,“别人家的孩子”果然还是有存在的必要啊!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可是主观题的高频考点,每个心理学学子都熟知一句考点顺口溜:“巴甫洛夫的狗,桑代克的猫。斯金纳的小老鼠,班杜拉的小宝宝,苛勒的猩猩抓香蕉,托尔曼的白鼠走迷宫。”(编者注:除班杜拉外其他分别对应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桑代克的试误说、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苛勒的顿悟说、托尔曼的认知地图论)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20世纪70年代,班杜拉提出,人们对一件事的执着和努力程度,还会与自身是否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它的信念有关,而这个信念就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即指个体对效能预期越高,就越倾向于做出更大努力。直白点说就是,你越是相信自己能成功,那么在遇到困难和阻力的时候,你就越能坚持下去;你越坚持,那么你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自我效能感可以从直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说服和情绪唤起这四个方面获得,最主要的方式是自身的直接经验。比如,当你跑的比1个、2个、3个……n个小朋友都快的时候,你就会更加热爱跑步,过往的这些成功经验让你变得更加自信,即使哪天输掉了一场比赛,你也不会气馁,反而会更加努力去赢得下一场比赛。
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非常大。
例如,在心理咨询中,很多来访者会觉得自己的人生很失败,他们大多在自己不擅长的道路上努力前进,结果换来一次次失败,导致自己的自我效能感接近于0,觉得自己是个loser。这时,心理咨询师就会引导来访者去发现他们的兴趣和特长所在,然后鼓励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去做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一点点帮助他们重新获得自我效能感。
一次次小成功的积累更有可能换来未来的大成功,让人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和期待,这就是自我效能感带来的力量。
班杜拉的一生经历了很多重大事件,他在美国经济萧条时期出生,青年时期又遭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人到中年时赶上了中美建交,老年时期的班杜拉经历了恐怖的911事件,耄耋之年又恰逢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不论身处怎样的环境,班杜拉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目标。
他所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革新了传统行为主义单纯将行为与环境(外部刺激)相联系的论述,他观察行为的方法对社会心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也影响到了人格心理学。在2002年的一项调查中,班杜拉仅次于斯金纳、弗洛伊德和皮亚杰,成为论文被引用次数第四多的心理学家,而从本世纪来看,班杜拉则是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心理学家。
不论经历多少的磨难,他都会努力走向成功,正如他说:“In order to succeed,people need a sense of self-efficacy,to struggle together with resilience to meet the inevitable obstacles and inequities of life.”翻译一下意思就是:要成功,人们需要自我效能感,才能努力坚韧地应对人生中的种种阻碍和各种不公。
短暂的时空交汇中,班杜拉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经典的理论(与考点)。虽然班杜拉老人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理论和思想会一直引导着人们不断前行。谨以此文缅怀这位可敬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