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呈现出多发的迹象,局地强对流天气也更为极端。强对流天气在我国各地出现的季节不一样,南方要比北方来得早。2月份,当北方还是冰天雪地的时候,南方的强对流天气已经粉墨登场了。以广东为例,春、夏、秋三季都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一年四季都可见短时强降水。
龙卷风一般发生在春夏过渡季节或夏秋之交,以前者居多;飑线多发生在春夏过渡季节冷锋前的暖区中,台风前缘常有飑线出现,以3~9月居多;冰雹大多出现在冷暖空气交汇激烈的2~5月,也可在盛夏伴随强烈而持久的雷暴降落。
由于引发强对流天气的对流系统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局地性和突发性,要想做到精准预报难度较大,因此,公众要养成随时关注预报的意识,特别是在强对流天气多发的季节和地区。中国气象局的专家提醒:以前那种“头天晚上看预报,第二天管一天”的习惯需要调整,要学会通过各种媒介,第一时间关注气象部门短时临近时段的预报预警。尤其是有出行计划时,更需要加大关注频次。
除了要注意关注相关预报预警,公众也应该在发生强对流天气时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如已在室外,应注意防范高空坠物和雷击,远离高压线、大树、棚架、广告牌及危房,尽快到就近的安全区域躲避;关闭家中所有门窗,预防雷电直击侵入;注意用电安全,远离危险电源、天线、铁丝网、金属门窗等带电设备和金属装置;提前收好放置于阳台、窗外的易坠落物品。
遇强降水、冰雹天气,不要强行涉水,户外人员要及时到安全的场所暂避;临水、临坡、临崖居民更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主动采取防灾避险措施;山区受强对流天气影响,产生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概率较高,在可能发生强对流天气的时候,人们应尽量避免前往这样的危险地区。相关水域水上作业和过往船舶应采取回港规避或者绕道航行等应对措施。
由于强对流天气的破坏力很强,所以国际上把它列为仅次于热带气旋、地震、洪涝之后第四位具有杀伤性的灾害性天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因强对流天气的发生而造成的损失也更加严重,相关的气象预报就显得尤为关键。世界气象组织的相关报告强调,气候预报有必要从预测天气状况转向预警天气演变状况,包括应注重预报天气影响,以便民众和企业能够根据预警及早采取行动。
但事实上,全球的天气预警系统非常不完善。世界气象组织138个成员或地区提供的数据显,只有40%的成员拥有多灾害早期预警系统。目前,仅有75个成员或地区有能力提供基于天气影响的预测服务。许多发展中国家预警系统的传播能力很弱。目前,全球尚无足够能力将预警转化为早期行动,在最不发达国家尤其如此。除了预警系统不完善以外,我们在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和邻近预报方面也面临不小的困难。
由于强对流天气系统的中小尺度特性,因此强对流天气预报特别关注监测和临近预报。但也正是由于其具有局地性强、发展迅速等特点,强对流天气具有极高的预报难度,并且对于天气雷达、气象卫星、闪电探测仪、自动气象站等具备高时空分辨率的数据的使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从技术角度来说,先进的数值预报模式的逐步使用和多普勒天气雷达网的逐步完善,为强对流天气的短时预报和临近预报提供了最佳的预报手段和预报方法。
目前,我国建立了由全国中期天气预报模式、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全球集合预报系统、热带气旋路径数值预报模式、沙尘暴数值模式等组成的数值天气预报业务体系,发展了精细到乡镇的气象预报系统和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系统。不过,现在的模式预报产品中并没有直接针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产品,因此需要预报员及时跟踪最新的雷达回波图。
当前,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可以提前数小时到数天,主要是可能性预报。相对精准的预报提前量则只有几分钟到几十分钟,而这已接近精准预报预警能力的“天花板”。以龙卷风为例,由于龙卷风的尺度非常小,这就意味着龙卷风被气象观测站捕捉的概率小。从监测预报角度来说,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龙卷风的监测都是很困难的。龙卷风的预报预警是世界性难题。
针对我国强对流天气活跃的情况,前不久,中国气象局下发通知,要求从加强强对流天气实况监测分析、强化短临预报预警和科技支撑、做好应急联防联控和预警信息发布、完善业务流程等方面发力,进一步强化强对流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工作,切实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