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教脱钩让美国得利了吗?学者:脱钩俱损,合作双赢
一个多世纪前,时任伊利诺伊大学校长的埃德蒙·詹姆斯提出通过教育与中国建立牢固联系的愿景。美国科学促进会官网指出,“科学可以在官方关系紧张之际发挥桥梁作用”。
在中美关系紧张的关键时刻,四位华人学者在国际期刊《科学和公共政策》发文,警告竞争不应成为零和博弈,呼吁两国学者和科研人员更加积极地促进科教交往、研究合作和促进双边关系,营造鼓励无歧视合作的氛围,无偏见地分享知识和文化,为创造更宜居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两国关系恶化,并殃及教育和科研领域。
美国大学校园内孔子学院的陆续关闭、多名华裔科学家以及非华裔的哈佛教授因未披露中方资助或合作关系而被调查、起诉或解雇,中国学生和学者因美方施加的签证限制而无法在某些STEM领域从事学习或研究,中国驻休斯敦领事馆和美国驻成都领事馆相继关闭,拜登政府出台《2021战略竞争法案》和《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等法案,都给中美科研合作发展蒙上阴影。
尽管双边外交关系起起落落,科学教育在中美两国关系史上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中国近代史留学第一人容闳,1854年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学士学位。在其倡议下,第一批中国少年被清政府派往美国,肩负着“以西方之学术,灌溉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的重任。庚子赔款奖学金等项目为中国教育界和政治界培养了诸多最具影响力的人物。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和学者远涉重洋赴美求学。今天,美国仍然是中国学生最青睐的留学目的地。根据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统计数据,2018/19学年约有37万中国学生在美求学,4.8万中国学者在美交流。这一数字约占在美国际学生和学者总数的三分之一,超过任何其他国家。
2018年中美贸易战后,两国科教交流受到冲击。
贸易之外,美国还寻求在技术、教育及人才方面与中国脱钩。中国全球延揽高端人才的计划遭到了特朗普政府的强烈抵制,美国政府启动了China Initiative系列调查。一些美国政客呼吁禁止中国学生在美国大学学习STEM专业。美国对中国从原来的“economic and strategic rivalry”到“foreign adversary”的定位转变在美国战略界赢得共识。
科研合作对中美两国关系具有重要影响。中美合作曾为双方都带来了知识创造、共享、传播和创新的双赢局面。美国创新和科学领先地位得益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人才移民的巨大贡献。特别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在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吸引并留住了大量高端人才,其中尤以华人研究人员为甚。
中国方面,除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经济高速发展、人力资本的快速积累和科技创新政策高效推动之外,中国在世界科学舞台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与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国际学术交流与科技创新合作。我们的数据分析显示,中美合作科研发表的成果自1980年以来的40年间,以20%的年增长率突飞猛进。
中美科教脱钩对美国同样不利。首先,不少美国大学的运营经费来自国际学生支付的学费。国际学生的流失意味着美国高校经济方面一定程度的损失。美国的科教事业长期依赖于中国等国家的人才流入。美中关系恶化,对具有中国背景或与中国有关联的华裔科学家进行一系列刑事调查的时机,以及对中国申请人收紧签证等规定将产生寒蝉效应。
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和知识产出国,中美两国关系不仅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更是一个对地缘政治与国际秩序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关系。两国关系恶化不仅危害双边利益,也必将影响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友好往来。两个主要参与者之间缺乏有效合作,将延迟气候变化、生物安全、人类表性组研究等全球项目的推进。
对国家竞争力的狭隘理解,不应蒙蔽作为人类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愿景。竞争应该鼓励,但竞争不应成为零和博弈。因此,即使中美冲突无法避免,仍然迫切需要缩小冲突的范围和规模,至少不要殃及两国之间以及两国与其他国家在科研和教育领域的合作。21世纪两个最重要的国家,应携手来共同应对人类面对的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能源和可持续发展、国际安全问题等领域的全球重大挑战议题。
防止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需要两国领导人的政治智慧。进一步加强沟通、学术交流、求同存异以重建互信和尊重,是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在这个重要时刻,两国学者及科研人员,包括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学者,需要更加积极地促进科教交往、研究合作和促进双边关系。美国和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年轻人都应该通力合作,营造鼓励无歧视合作的氛围,无偏见地分享知识和文化,为创造更宜居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