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暑假,没有了上学的束缚,你是不是已经开始了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的快乐生活?一直保持这样的快乐生活,很快,你的母亲大人就会想要把你撵出家门的。如何能不被爸妈嫌弃?我觉得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早睡早起。你知道吗?在睡觉这件事上,植物懂得比你多,睡得比你好,起得比你早。“活动”、“睡觉”在我们的概念里仿佛都是动物的专属,潜意识里总觉得植物好像并不会动,更不用说睡觉了。
其实,你早就认识会睡觉的植物,并且在炎炎夏日里对它司空见惯——比如花如其名的睡莲。睡莲中文名称的由来,就是因为它的花朵傍晚会闭合,如同酣然入睡,到了次日白天才会再开放。拥有“入睡”特征的睡莲主要是一些耐寒品种,花朵一般漂浮在水面上;而热带睡莲中有些种类的花夜间也会开放,这些花朵常常挺立出水,与荷花更加相似。睡莲在世界范围内分布极广,不同自然环境造就了睡莲花朵不同的作息时间。
睡莲闭上花瓣睡觉,该不会是因为困了吧?实际上,花朵开闭的规律还挺复杂。一方面,寒冷地区的花朵,在夜间开放会丧失更多热量,更容易被冻伤。晚上把花瓣紧紧地抱在一起,正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另一方面,开花就是为了繁衍生息,开花时间和传粉的昆虫、鸟类活动时间同步,也可以吸引特定的传粉者。
楼下草坪里蔓延开一大片的酢浆草,还有红车轴草和蒲公英,虽不起眼,但你留心观察,它们在夜幕降临时也“静静睡去”——花瓣收到一起,叶片也不再舒展。植物睡觉的现象常常出现在草本植物中,在皮质叶片的植物上则不易观察到这种现象,例如橡树、橄榄树等。不过,依然有一种常见的大树,把好好睡觉写进了DNA里,那就是合欢。合欢“睡觉”时看起来相当乖巧——二回羽状复叶的小叶收拢闭合起来,看起来是一条一条的绿色穗子。
植物睡觉这事儿,早在古希腊时人们就发现了,世界各地的植物学家们也常常在笔记中提到“叶片白天张开、夜晚闭合”的现象。后来,“分类学之父”林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最初,他悉心照顾友人寄来的百脉根,在温室里好不容易开出了小黄花,结果到了下午晚些时候,小花却不见了!然而第二天再去看,小花们又完好如初地回来了。
一番研究后林奈发现,原来傍晚时,百脉根会把叶片伸开、抬高,围绕着每一组花序,同时花梗会略略下垂,朝向地面,因此造成了花朵消失的假象。破案了。林奈观察到的现象被现代植物学家称为“感夜性”——入夜后,花朵和叶子的位置会发生改变。“感夜性”并非百脉根的专属,很多植物都具备这种能力。林奈猜测,是光线而非温度引起了这种变化。
他对所有观察到此类现象的植物分类,把它们夜间的姿势命名为“植物的睡眠”(sleep of plants)。就像有人喜欢侧卧,有人喜欢平躺着睡,还有人喜欢五体投地式——趴着睡,同为草本,它们睡觉姿势也各不相同。
菠菜叶子会向上贴向茎干,凤仙花和豆类的叶子会下垂,贴向茎干,三叶草与百脉根一样,会把叶子聚拢到花的周围,但是它们的亲戚羽扇豆则会叶子朝下;酢浆草的三片心形叶子从中间对折下垂......这些植物有的叶片围拢成圆筒状,有的折成扇状,都指向了一个规律:叶片在夜间的形态都是它们发芽时的形态,也是它们最初生长的状态。
此外,年轻植物对睡眠的需求要大于年长植物,年长植物醒着的时间更长,似乎还有些入睡困难——这样的特点和动物、甚至和人类都有些相似。当然了,植物也不都是“早睡早起精神好”,也有一帮夜猫子,专挑夜晚快快活活开花。最著名的选手甚至拥有自己的成语——“昙花一现”。昙花只在夏秋季节开放,从晚上大约8、9点钟开始,花蕾逐渐打开。由此可见,古人的夜晚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都不算什么,8、9点钟我们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
但昙花短短4个小时左右的花期,让古人和现代人都视若珍宝。昙花盛开时比成年人的手掌还要大,巨大的花朵十分娇嫩,既不喜白天的光照,又害怕深夜里的低温,所以选择了相对凉爽的夏夜,不冷不热,十分惬意。此外,被名字出卖作息规律的,还有月见草和夜来香。夜来香选择在夜晚开放,可能是怕把白天活动的你熏晕过去——毕竟它在夜晚开放之时,花香特浓。月见草这名字,听起来就一片赤诚向月亮,只开花给月亮看。
事实上,未必是一心向月,月见草和夜来香在夜间开花,更有可能是因为帮助它传粉的昆虫常常在夜间活动,所以晚上开放等着授粉呢。白天呢,就节约能量,也不急这一时半会的。至于和好姐妹睡莲开花时间刚好相反的王莲,它不光傍晚才开花,白天甚至会把花瓣闭合起来。这是为了把前来传粉的昆虫关在花瓣里,让它使劲扑腾,等沾满花粉再走。傍晚开花的王莲,花期只有2-3天。
以上植物都是月亮不睡我不睡的典范,不过建议在座的各位不要瞎学,否则你可能会成为最耀眼的秃头小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