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的西部,也就是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北麓,有一座被称为“皋城”的城市,它就是闻名遐迩的六安市。六安地处长江与淮河之间,境内山川秀丽,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这里不仅是历史文化古城,也是中国革命的摇篮,诞生过诸多共和国的将军。
寻迹史料可知,六地的来源与上古四圣之一的皋陶有关。皋陶是古代东夷部落少昊氏的首领。据西晋皇甫谧编纂的《帝王世纪》所载:“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因之而赐以姓曰偃。”后来,他所在的部落不断向南迁徙至今天的六安一带。皋陶率部众抵达此地后,眼见地势高平,且周围分布有很多山丘,加之众多河流流经于此,颇利于农耕生产,于是决定将部落安顿于此,并将这片区域定名为“六(音录)”,这便是六地之说的由来。
有关皋陶的传奇故事,历代文献记载较多。据传,他曾辅佐尧、舜、禹三代君王,呕心沥血,功高德厚。唐代,李唐王室尊奉其为李氏始祖。唐天宝二年(743年),唐玄宗李隆基追封皋陶为“德明皇帝”。皋陶担任掌管刑名的“士师”一职,力倡“五教”“五礼”“五刑”“九德”“九族”,被后世尊奉为中国司法的始祖。
皋陶后裔建立的古六国尧、舜、禹三代实行的是禅让制度,皋陶因功勋卓著,在大禹时被推选为禹的继承人。令人遗憾的是,没过许久,皋陶猝然离世。皋陶逝世后,大禹封皋陶后人于英、六两地,世袭罔替。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记载:“皋陶卒,葬之于六。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这便是古六国的由来。
商王朝建立后,古六国成为商朝的方国之一。
从后世发掘出的甲骨文可知,古六国曾向商王进贡,商王则在古六国设有监狱,并驻扎有军队。周武王灭商后,对全国实行分封制,六地遂成为周王朝的诸侯国,与周王朝的关系时叛时附。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周王室已无力掌控诸侯国。楚穆王四年(公元前622年),楚穆王派遣成大心和仲归率军攻打古六国,古六国灭亡。
从大禹“封皋陶之后于英、六”,到楚穆王灭古六国,皋陶后裔在六地立国约1500年之久,是我国有史记载以来立国较长的方国之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并改分封制为郡县制。秦代,将六地设立为六县,由九江郡统辖。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掀起了农民战争的高潮。此时,项羽与刘邦的势力也在征战中不断壮大。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后,分封诸侯。英布(又名黥布)因战功卓著,被封为九江王,并建都于六,也就是今天六安市北的西古城一带。
公元前202年,英布投降刘邦,被封为淮南王,都城仍为六,领有九江、庐江、衡山、豫章四郡。随着韩信与彭越等人相继被诛杀,淮南王英布也被迫反叛,最终战败被杀,刘邦改封其子刘长为淮南王。公元前164年,原淮南国被一分为三,刘安为新淮南王,刘勃为衡山王,刘赐为庐江王,其中衡山王刘勃将都城设在六地。
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刘安、刘赐相继被废,淮南国、衡山国遭削藩。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置六安国,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此后,“六安”一名沿用至今。与此同时,汉武帝封刘庆为第一代六安王,都城设在六,这是六安国建立之始。
王莽篡汉后,朝廷将末代六安王刘育贬为公爵,并于新始建国(公元10年)废六地为县,将六安国改为安风郡,六安国遂遭废黜。
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六地重回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8年),朝廷将六地并入庐江郡,改六县为六安县。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6年),刘恭为六安王,以庐江郡为国,建都于六安,六安国得以复建。章和二年(公元88年),汉章帝驾崩,改封刘恭为彭城王,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并于当年就国定居,六安国遂并入庐江郡。
刘恭在位共计46年,历任灵寿王、巨鹿王、江陵王、六安王、彭城王,他以“敦厚威重,举动有节度”而“吏人敬爱之”。不久,汉和帝即位,六安国被削藩废置,消匿于历史长河之中。
隋唐以后,朝廷置六安州。其后几经变迁,于民国初年改六安州为六安县。改革开放后,设立六安市,统辖寿县、霍邱、舒城、金寨、霍山等县,并延续至今。如今,六安市已成为皖江城市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昔日的王国府城正以劈波斩浪的精神奋勇向前。
在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六安成为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之一。1927年,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为贯彻“八七会议”精神,计划在六安地区举行武装起义,为此先后成立了中共六安特区委员会、中共六霍县委等组织。1928年12月,中共鄂东特委提出以大别山为中心建立工农武装根据地,并与豫东南、皖西地区的工农武装建立联系,共同组成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六安地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腹地,据统计,先后有30余万六安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金寨、六安两县也成为远近驰名的将军县,从这里走出的共和国开国将军多达108人,如洪学智、皮定均、陈先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