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请大家回答两个问题:鸟的鼻子在哪儿?有什么用处吗?鸟的鼻子就是它喙上的两个孔,看起来就像嘴巴的附属物。鸟有着卓越的视觉能力,鹰能从高空中寻找到猎物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视力超群的它们,不需要太敏锐的嗅觉。其实鸟的大脑中也有嗅球,嗅球就是专门负责处理嗅觉信息。此外,鸟的嗅球体积相对大脑来说并不算小,这从侧面说明鸟的嗅觉可能也是很不错的。
当然,这也只是一个推论而已,鸟的嗅觉好不好还得用研究来说明。马丁·威克斯基是马克斯·普朗克动物行为研究所所长,他花了多年时间去观察康斯坦斯湖周围的白鹳。在此期间,他经常观察到这么一个场景:当地农民割草的时候,拖拉机旁边经常会突然冒出几只白鹳。白鹳当然不是无缘无故出现在那里,而是为了找吃的。
高高的草被拖拉机割掉的时候,一些小动物,比如蜗牛、青蛙和老鼠就失去了藏身之地,暴露在白鹳的视野范围内,它们很容易成为白鹤的囊中之物。看到如此场景,学过化学的威克斯基有了一个想法:是不是割草时候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被白鹳的嗅觉捕捉,所以吸引了白鹤过来?割草的时候,植物受伤的地方会释出一种绿叶挥发物(GLVs),GLVs含多种气味独特的醛类及醇类,混在一起后,就成了我们熟悉的“割草味”。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威克斯基的团队租了一架小型飞机,春季和初夏的晴天,驾驶飞机跟随白鹳飞行,观察伯林根村庄的鹳群动向。在飞行的过程中确保视觉上是有地形阻碍的。为验证白鹳是“寻味而来”,威克斯基团队首先得排除掉白鹳视觉和听觉的影响,证明白鹳不是因为看到拖拉机或是听到拖拉机的轰鸣声而来。最终观察结果验证了白鹳是靠着敏锐的嗅觉飞来的。
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到的白鹳的行为,得到的可能有点主观,但这个过程是有必要的。为了进一步验证白鹳是靠闻割草味飞过去的,科学家又做了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把刚割好的一卡车嫩草撒在一片两周前就割好的地上,观察白鹤还会不会飞过来。结果3只白鹤扑棱扑棱就过来了,大约10分钟后才意识到被骗了,草里没有食物,又扑棱扑棱地飞走了。
第二个实验,把带有割草味的人工合成混合物撒到几片长草的地方,观察在这片弥漫着割草味的草地上,会不会有白鹤上当,飞来觅食。结果没过多久,还真有9只白鹤从0.5-1.2公里范围内闻味赶来,而且这9只的起飞位置刚好就是撒混合物地点的下风口。
这个结果出乎许多人的预料,因为大多数人都以为白鹤找食物是靠眼睛,而研究结果则表明,鼻子才是它们真正寻找食物的主要器官。
不仅如此,白鹤的鼻子还非常灵敏,甚至可以跟“狗鼻子”比一比。在合适条件下(风向和气味类型),狗狗最远能嗅到20公里远的味道。而在威克斯基的白鹤嗅觉研究过程中,他观察到有白鹤从康斯坦斯湖的另一边寻觅了长达25公里的路程,翩翩而来。虽说威克斯基的研究对象仅有白鹤这一种鸟类,但对推测其他鸟类嗅觉在觅食中发挥的功用意义重大。当然,除白鹤外,他还经常看到秃鹰、红鸢这些猛禽在割过的草地上空盘旋,“垂涎三尺”。
很明显,它们也是“闻味而来”。现在啊,要形容嗅觉灵敏,“狗鼻子”已经“过时”了,“鸟鼻子”才是yy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