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琬院士:初心如磐,拓辽阔人生

作者: 田飞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日期: 2021-07-29

杜祥琬院士,应用核物理、强激光技术和能源战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主持我国核试验和激光技术研究,参与国家能源和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他的科研生涯始终围绕国家需求,体现了对祖国的忠诚与奉献。

杜祥琬,应用核物理、强激光技术和能源战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8年4月29日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1964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

曾主持我国核试验诊断理论和核武器中子学的精确化研究,为我国核试验的成功和核武器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曾任国家“863计划”激光专家组首席科学家,是我国新型强激光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主持了中国工程院“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我国核能发展的再研究”等我国能源发展战略重大咨询研究项目,任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主持了中国工程院“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技术问题研究”等重大咨询研究项目,参与了国家2020年和2030年低碳发展战略目标的论证,任第二届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第三届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

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部委级一、二等奖十余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当选俄罗斯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出版专著8部,撰写论文报告200余篇。

杜祥琬出生于日寇侵华、百姓逃难的战乱年代。彼时,日本华北方面军一举攻占豫北重镇安阳,河南省会开封岌岌可危。为避战乱,1937年冬天,父亲杜孟模携全家随他就职的河南省立开封高级中学迁往南阳伏牛山麓的石佛寺镇。1938年4月29日,杜祥琬就出生在这里。因当地产玉,故得名“琬”。幼年逃亡的经历给杜祥琬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他幼小的心灵模模糊糊根植了国家、民族的概念。

1949年开封解放,家里得到了一批来自解放区的书,其中有《刘胡兰》《共产党宣言》《大众哲学》等。令杜祥琬印象最深的是那本厚厚的《刘胡兰》,“生得伟大,死得光荣”八个大字和她英勇就义的高大形象深深地印入了杜祥琬的脑海。1950年4月8日,12岁的杜祥琬加入少年先锋队。

1953年4月29日,在张寿同的介绍下,杜祥琬在原开封实验中学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任团支部宣传委员、支部书记。

1956年5月23日,杜祥琬在原开封市河南师院附高加入中国共产党,预备期一年,入党介绍人为高彩云和孙希桐,支部书记为时任开封高中校长车光训。是年7月,杜祥琬从开封高中毕业,被选拔为留苏预备生。

在选拔留苏生登记表对留学的认识与志愿一栏中,他深情地写道:“为了加速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使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早日到来,我愿意留学。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成为一个称职的建设者,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劳动中,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我愿学习工科或理科,并绝对服从祖国的需要。”

1956年8月,18岁的杜祥琬来到北京,在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攻读为期一年的俄语,为留学作准备。

次年5月22日,杜祥琬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开启了他一生“绝对服从祖国需要”的奋斗历程。1957年6月,正在杜祥琬全力以赴学习俄语的时候,由于当时中苏关系趋于紧张等原因,我国派遣留苏学生的事有所变化。组织决定留苏生重新填报志愿,按之前的高考成绩进行再分配,因此,杜祥琬阴差阳错地走进了父亲的母校——北京大学,在当时的数学力学系学习。

1959年8月,杜祥琬突然接到通知,留苏的事又有眉目了。

他记得临行前,时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钱三强来给大家送行,他没有讲留苏的背景、意图,只是要求大家出去学习工程物理,并在黑板上写下了“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几个字。就这样,21岁的杜祥琬来到了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就读。这是当时苏联最重要的原子能研究教育的学府,集中了苏联一批最优秀的物理学家。该校以淘汰率高在苏联闻名,教材非常讲究,课程很重很难。

在苏留学期间,杜祥琬和其他中国学生接到大使馆转来国内对他们学习的希望,其中提到“要着重学好中子在介质中输运的理论”。当时,杜祥琬并不理解这个指导性意见的意义,只是认为这是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在这方面下尽功夫学习。

经过5年的刻苦攻读,杜祥琬于1964年10月顺利通过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理论核物理专业毕业答辩,毕业论文题目为《反质子原子寿命的理论计算》,拿到了优等生才有的红皮毕业证。

留苏申请书上的这句话一直深深印刻在杜祥琬的脑海里,出国留学就是为了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文化知识,更好地投身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杜祥琬留苏期间,正值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整个中国经济面临严重困难,母亲写信告诉杜祥琬说:“国家有难,大家承担。”这让他更加深刻感到报效祖国的责任。

1964年10月底,杜祥琬谢绝了所有的机会与挽留,拜别指导老师尤利·费维斯基和同学,将自己剩余的生活费全部上缴给中国驻苏联大使馆,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回国道路,心里默默地呐喊着:“祖国,多灾多难的、我深深眷恋的祖国,我回来啦!

”在等待分配工作时,杜祥琬清晰地记得,那是1965年的大年初五,父亲杜孟模特地召开了家庭会议,教育孩子们要在逆境中保持高涨的情绪,认识问题要注意抓住本质,要保持相当的业务水平并逐步加强。因杜祥琬学的是核物理,杜孟模对儿子未来的工作有了隐约预判。他语重心长地对杜祥琬说:“你心里要永远装着党,在党的领导下工作,但又不能做庸人,要有出息,动脑筋,有主动精神。”父亲的教诲对杜祥琬之后的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1965年,27岁的杜祥琬被分配到中国核武器研究的龙头部门——第二机械工业部九局(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当时给他的任务是参加氢弹原理的突破。

自此,杜祥琬在核物理领域一扎根就是20余年的时光:主持研究并系统发展了核武器中子学,实现了二代核武器中子物理精确化模拟由单群扩散到多群输运的重大突破;主持研究并系统发展了我国核试验诊断理论,实现了从特征数据到系统诊断的重大突破;主持创建了中国原子分子数据联合体,是我国核军备控制物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1986年,在特殊的国际和国内背景下,党中央高瞻远瞩,作出实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的英明决策。当时,杜祥琬已经在核物理方面有所成就,事业顺风顺水,朱光亚亲自动员他转行投身国防高技术事业。面对国家的需要和组织的安排,杜祥琬毅然调转方向,研究领域从核物理转到强激光技术研究,开启了他科研生涯中最为艰难但却精彩的一段时光,一干又是20多年。

在强激光方面,作为“863计划”激光专家组首席科学家,他主持研究、制定了符合国情的目标、重点与技术途径等发展战略与实施方案;在有关物理规律和关键技术研究中获得了重要成果;提出并成功主持了综合实验研究,解决了多项单元技术衔接与总体集成的工程技术问题,使中国强激光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2002年,杜祥琬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主持院士队伍建设、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咨询研究等工作,继续在国家最需要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在国家能源战略研究方面,作为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主持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能源战略创新思想,特别是对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发展方面的战略判断,有力推动了我国能源转型;作为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和名誉主任,他主持参与了国家低碳发展目标(2020与2030)的科学论证,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外两个大局作出了突出贡献。

从核物理研究到激光技术,再到能源战略和气候变化,杜祥琬数易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他“永远的专业”。问起杜祥琬在半个多世纪科学道路上追求和前进的最强劲动力是什么,他不假思索地答道:“国家和民族的需要、个人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他将从事科学研究的两个动力比喻为两个轮子,“两个轮子一起转动起来,才会有更强劲的力量”。

杜祥琬,这位心中永远装着国家需要的科学家,长期坚守在科研第一线,对工作严肃认真,实事求是,严于律己,淡泊名利,用“平实做人、勤恳做事、求真做学问”的态度和行动书写着自己的科学人生,践行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筑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的核心价值观,也谱写了中国核武器事业和高能激光研究的辉煌篇章。

如今,杜祥琬已届耄耋之年,但为了国家的需要和发展,他初心如磐,没有停下科研的脚步,依然奋战在事业的征程中……

UUID: efabcc3a-df60-4eb0-b059-16ea4c346b88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中国科学报公众号-pdf2txt/2021-2022/中国科学报_2021-07-29_杜祥琬院士:初心如磐,拓辽阔人生.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194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