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计划写“过气水果”这个系列的时候,我就想到了它。然而把它列入过气行列,又多少有些名不符实。它应该说是一度过气,后来又小范围窜红了。在很小的时候,妈妈给我吃了一种水果,我问其名,老妈答曰“姑娘”,“东北的”。印象中,其色黄,其形圆,其香淡,其味甜,其皮焦,其籽脆,其口感可以说就颇为一般了。总之,我人生记住的第一种水果的味道,大概就是这位“东北姑娘”。
市场上常写作“姑娘儿”、“菇娘”、“菇茑”,是一种麦丽素大小的浆果。最显著的特征是果子外面还有一层干皮儿,不能吃。味道嘛,不算好但也不坏,吃着解闷儿还可以。正因为没有多好吃,它在00年前后逐渐退出了主流市场。风水轮流转,这两年,它又重新登陆水果摊,而且再不是“野果”的价格了。有的店里还会标明“哥伦比亚龙珠果”,身价又倍增之。“菇娘”是茄科酸浆属的多种植物的统一俗称,民间也叫灯笼果、龙珠果等等。
最常见到的这种黄果黄“皮儿”的是灯笼果或者毛酸浆,抑或是它们说不清的杂交子孙,它们的的确确就是哥伦比亚那边来的,不过来得挺早,好几百年了。市场上还有一种红色的菇娘。不仅果子红,外面的“皮儿”也是红的,个头也大点儿,俗名就叫“红菇娘”。这就是原来中文世界里的酸浆属“属长”——酸浆本浆。虽然我们也使用了“菇娘”这个写法,但其实它毫无道理。
在古代的记载中,它就是“姑娘”,或者“姑娘果”,没有草字头,更没有俩字都加草字头的。至于它为啥叫“姑娘”,可以说是个千古之谜。有人觉得,这可能是个象声词。笔者认为最合理的猜测还是源于它的外形,尤其是红色的酸浆,的确是像一个待嫁的新娘,外面一袭红盖头,里面一个涨红脸的姑娘。这个“盖头”,并不是果皮,而是花萼。在日本,菇娘就不光是一种吃食了,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
东京有句民谚,叫“入谷朝颜,浅草酸浆”,日本诗里也提到,写得很美。在地球另一面的南美,有一种“绿菇娘”,学名叫Physalis philadelphica,中文译作黏果酸浆。墨西哥人最喜欢它,叫它“绿番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