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放学回到家,跟你说自己看不清黑板上的板书。这时的你是不是会心头一震:这一天总归是来了!难道孩子要跟自己一样,开始一辈子与眼镜为伍了吗?!
先不要捶地痛哭,我们来了解一下到底是不是近视。看不清黑板是近视吗?答案肯定是:不一定。是不是听起来比较拗口?多读几次理解一下。可能导致孩子看不清黑板的情况还是挺多的,近视只是其中一种。
首先,一个常见原因是孩子刚入学,用眼还不习惯。孩子之前都是玩玩具看近处、出去玩看远处,突然一下要每天长时间盯一个不远不近的黑板,用眼环境发生改变,可能会造成眼睛疲劳,暂时看不清远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假性近视”的情况。“假性近视”的情况还是比较复杂的,我们待会儿会展开说。
其次,在一些地区,针对孩子的视力相关筛查没有完全普及。这样一来,一些本来存在弱视、斜视等问题的孩子没有被发现,也没有接受及时的矫治。在正式上学之前,孩子弱视、斜视的情况对生活影响不大,但是上了学之后,就完全暴露了出来。
我们也大可不必把问题想得那么严重,这也可能只是一场误会。假如孩子刚满6岁就上了小学,年龄较小,可能还没发育到最佳视力;如果他坐的位置距离黑板还较远,老师在黑板写的字恰好又小;再或者黑板存在反光——这些都可能让孩子看不清黑板。你能要求一个6岁小朋友表达多清楚多严谨呢?说“看不清”都是好的,要是说“看不见”那不得吓死家长。
所以,我们在听到孩子看不清黑板的诉求之后,首先要冷静下来,细致地跟孩子沟通,了解情况;如果怀疑孩子确实出现了近视的情况,需要带孩子到专业的验配机构或眼科门诊进行屈光检查,准确判断问题。千万不要痛苦又坚定地认为孩子就是近视,搞得自己和孩子都很焦虑。
近视也分真假?嗯……可以说确实分“真假”。我们小时候经常听到“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的说法:如果是“真性近视”,孩子家长都懊恼不已,心知肚明要永远戴眼镜了;要是哪位同学是“假性近视”,就会在一群小小年纪戴眼镜的同学跟前洋洋自得。
这么多年过去了,好像很少听到这个说法了。那这个说法有科学依据吗?孩子刚上学就近视了,会不会是“假性近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无论国际疾病分类及手术操作编码,还是我国疾病分类与代码标准,均没有“假性近视”一说。这种普遍存在于大众认知中的可逆“近视”,应该指的是一种由于近距离用眼过度导致睫状肌痉挛,从而造成调节过度紧张,引起的远视力下降。确切地说,“假性近视”应该被称为“调节性近视”。
不过“假性近视”的说法倒也贴切,因为经过休息或用药后,相当一部分“假性近视”是可以恢复正常视力的。如何区分“真假”近视?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带孩子到医疗机构进行散瞳验光。散瞳就是给眼部用药,让眼睛的睫状肌放松。如果是“假性近视”,经过散瞳后睫状肌放松,就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要是散瞳后,孩子还是看不清远处,那就不是睫状肌导致的“假性近视”,而是眼球构造变形,发生了真正的近视。
散瞳听着吓人,其实操作起来还是很简单的。先给孩子验光,再给眼部用点散瞳药,过一个小时左右再验光比较一下结果就行。散瞳的操作跟点眼药水是一样的。
“假性近视”应对策略。当知道自己孩子是“假性近视”之后,很多家长就松了口气。实际上,当孩子出现“假性近视”时,就预示着孩子的用眼习惯和用眼环境出现了问题,视力已经处在危险的包围中。即使不必佩戴眼镜,但在接下来的生活中不改变用眼习惯和环境的话,孩子可能就真的近视了。
对于存在“假性近视”情况的孩子,一定要帮ta做好放松调节、缓解眼部疲劳,避免近距离疲劳用眼。我这里说得很宽泛,是因为针对不同孩子的情况有不同的措施。在散瞳验光后,可以咨询一下医生或视光师,让他们对孩子的视力保护给出针对性的建议。
如果孩子真的近视了。对于一部分低度近视的孩子来说,虽然他们也存在一定的近视度数,但有些视力还比较好,甚至有部分孩子裸眼视力(不戴眼镜的视力)可以达到0.8以上。
对于这些近视的孩子来说,即使不佩戴眼镜,也能满足日常用眼需求。当家长的可以考虑随诊观察,以保护用眼为主,尽量避免近视度数加深,延迟孩子戴眼镜的年龄。具体操作就是你从小都知道的那些:不要近距离用眼太久、不要在昏暗的地方看书玩手机、多到户外运动……
而有的孩子近视度数比较深,需要佩戴眼镜提高视力,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看得清,生活和学习不受影响。不过,佩戴眼镜提高的只有矫正视力(戴眼镜的视力),并非裸眼视力。因此,为了能看清东西,基本上就需要全天佩戴眼镜了。
不知道为什么,有的家长对戴眼镜一事执念很深,坚持不给孩子佩戴眼镜。这样的后果挺严重的:孩子近视度数持续增长,看远处从有点模糊变成非常模糊;长期不配镜,孩子为了看清远处会很疲劳;孩子习惯于模糊的视力,如果出现其他引起视力下降的眼病也容易忽视;生活的便利和安全受到影响,学习成绩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