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是荒漠中分布最多的一种类型,沙质荒漠的简称。中国地理学界把分布在中国贺兰山以西的主要由流动沙丘组成的干旱荒漠地区称为沙漠,如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等;把水分条件相对较好,以固定、半固定沙丘为主,分布在半干旱草原以及部分半湿润地区疏林草原的沙漠称为沙地,如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等。下面就分别介绍我国的八大沙漠与四大沙地。
库姆塔格沙漠位于新疆南部东端与甘肃西部交界处,面积2.28万平方千米。
这里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玄奘遭遇了西行途中最为险恶的考验;这里充满了神秘的未解之谜,楼兰古国可能就埋在沙漠下面;这里的沙丘类型丰富:格状沙丘、新月形沙丘、蜂窝状沙丘、金字塔形沙丘、线状沙丘,甚至还有被认为是世界上独有的“羽毛”状沙丘;这里还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双峰驼冬春迁徙的主要通道和主要栖息地,沙漠中已设立三个国家级保护区: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库布齐沙漠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北部,黄河“几”字湾的内侧,又称河套沙漠。这片中国第七大沙漠,总面积曾有1.86万平方千米。由于沙漠不断向黄河岸边推进,泥沙流入黄河,威胁塞外粮仓,并成为京津沙尘暴的重要发源地,所以人们开展了持续30多年的治沙行动。如今,库布齐沙漠已有三分之一面积被绿化,全球唯一的致力于推动世界荒漠化防治和绿色经济发展的大型国际论坛—库布齐国际沙漠论坛也已举办了七届。
乌兰布和沙漠地处阿拉善沙漠的东北部,面积约1万平方千米。乌兰布和沙漠的东缘就是亚洲中部荒漠区与草原区的分界线,也是极为重要的植物地理学分界线。这里虽然干旱少雨,风势强烈,但光热资源丰富。近年来,沙漠经过综合性治理改造,已经有大面积的沙漠重新覆盖植被或成为良田,尤其是旱稻已在这里试种成功。
科尔沁沙地又称科尔沁草原,位于松辽平原西北部,西与锡林郭勒草原相接,北邻呼伦贝尔草原,总面积6.63万平方千米,其中沙地面积3.51万平方千米。科尔沁沙地最显著的特征是坨甸相间的地形组合,即相对高度2米以上的流动、半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相对高度2米以下的较平缓的沙土地,以及分布其间的低湿地。
科尔沁草原历史上曾为河川众多、水丰草美之地,后来由于对草原的不合理利用,甸子地不断缩小,沙化面积急剧增加,最终形成了这片我国面积最大的沙地。不过,通过“千万亩”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工程和“千万亩”天然草原修复工程,一些沙地区域的植被盖度已达到80%以上,平均植被盖度接近40%。
毛乌素沙地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中南部,又称鄂尔多斯沙地,横跨陕西、内蒙古、宁夏三地。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了治沙工程,主要采用种植沙漠植物和设置沙障的方式,终于让这片从唐朝起就开始形成的漫漫黄沙,逐渐披上了绿装。曾经,沙地占陕北榆林市面积的半数以上,现在,榆林市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毛乌素也被称为中国首个即将消失的沙漠。
浑善达克沙地位于锡林郭勒草原南端,总面积3.84万平方千米(沙地面积2.14万平方千米),是距离北京最近的沙源,直线距离仅180千米。为了治理这个京津头顶上的“大沙盆”,国家启动了风沙源治理、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生态保护建设工程,从而使浑善达克沙地草原生态环境逐渐好转,植被盖度有所提高。尤其是位于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塞罕坝,在几代建设者的努力下,已实现荒漠变林海的“绿色奇迹”。
呼伦贝尔沙地位于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高原,面积约1.3万平方千米,这些沙带如同伤疤,刻印在世界四大草原之一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由于固定沙丘活化,流动和半流动沙地面积增加,呼伦贝尔沙地成为近年来四大沙地中唯一仍在扩展的沙地。好在现在该区域的土地沙化形势已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转变为“总体遏制,局部改善”。截至2019年的统计数字,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已连续15年实现“双缩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