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不久前一笔200万元基金捐赠的初衷,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郝跃言简意赅地回答了《中国科学报》的问题。不久前,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简称西电)长安校区举行的芯缘科创基金捐赠仪式上,郝跃作为芯缘科创基金发起人,将所获的陕西省2019年度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200万元作为该基金首笔捐赠。
我们在‘芯片’等半导体领域正面临‘卡脖子’问题,发起成立芯缘科创基金,就是为了发挥西电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为解决我国芯片集成电路核心技术问题做点贡献。郝跃补充道。
每个人的生涯都会与一个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郝跃告诉《中国科学报》,这也是我人生的写照和体会。郝跃的父亲原属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十八军,后来转业到重庆的地方学校任领导。在‘文革’的影响中,其父首当其冲。父母关牛棚以后,我和我的两个妹妹就开始自立自强,我10岁就开始拉煤。所幸的是家里有整整一屋子的书,多少个夜晚,都是这些书陪伴着我们度过的。回忆起年少岁月,郝跃记忆犹新。
1974年,高中毕业后的郝跃因年龄小而无法被招工,于是痴迷无线电的他在学校义务当起了电工。修理发电机、电动机、汽车电子器件,都难不倒这个16岁的少年。本想等年龄够了就去务工,然而,历史再一次调转了我人生的船头——那一年,我也成为浩浩荡荡的知识青年中的一员,下乡走入了云南昆明半山区的农村。农村异常艰苦的生活与高强度的劳动,对一个人意志的磨练是严酷的。
在繁重的劳动锻炼中,郝跃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洗礼,这也使他的‘绵羊’性格慢慢地发生了改变。1976年,他招工进入西双版纳的地质队,当起勘探工人。没过多久,他又因电工基础扎实,被调到地质队电工岗位。1977年10月21日,郝跃听到公布高考恢复的消息。当时,我要上学的念头如此强烈,自己仿佛一夜之间变成了《我要读书》故事中的主人公‘高玉宝’。仅有40多天备考,与时间赛跑。
那时候,他白天坚持工作;每晚9点半以后,等别人都休息了才点起煤油灯,继续学习文化课到凌晨两三点钟。他插队农村时捡回的一捆数理化书籍,成了当时高价也买不来的‘宝贝’。
1978年2月,刚下火车时,迎面袭来的大西北刺骨的寒风,着实给了郝跃这个从南方来的20岁青年一个‘下马威’。西电曾称‘西军电’,是从中央红军在井冈山五次反‘围剿’中创办的无线电培训班一路走来的大学,红色革命基因在一代代西电人身上传承。高考报志愿,我选了电子专业,就是冲‘西军电’和它距离革命圣地延安近,才义无反顾选择这所大学的。郝跃说。
2013年,郝跃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那时,他还在不断地告诫自己与学生:要学会当学生!如果想迈向更高的目标,就一定要虚心学习。要善于向身边的人,甚至向自己的对手学习。微电子不微。这是郝跃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以集成电路芯片为核心的微电子技术,不仅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作为科研工作者,必须承担起自己的使命。郝跃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