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和”核心舱的气闸舱门缓缓开启,刘伯明通过出舱口进入太空的时候,他一定回想起了13年前递交那一面小小的国旗给队友翟志刚的时刻。我们都知道,中国“太空漫步”第一人是翟志刚,而这“第二人”的称号,就是刘伯明,尽管当时他仅仅是半个身子探出了舱外,并没有像翟志刚一样,将自己浸没在太空中。13年后,他终于得偿所愿,拥抱这壮丽的宇宙。“哇,这外头太漂亮了。”刘伯明发出了由衷地赞叹。
按照任务规划,在“神舟十二号”任务中,航天员将实现两次太空行走,测试人-机械臂协同工作。按照中国航天一如既往的“老带新”原则,在“神舟七号”实现出舱活动的刘伯明作为舱外活动主力,带领新成员汤洪波出舱,也是十分合情合理的事情。细心的人们一定能回想起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与航天员们开始“天地通话”之前,航天员们在核心舱内的忙碌景象,而汤洪波和刘伯明当时正在组装舱外服。
一切与2008年9月26号的那个下午如此相似,同样是舱内,同样是组装航天服,同样是刘伯明担任航天服组装的主操作手,但一切又如此不同。直径2.8米的节点舱内部空间比“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更加宽敞,让航天服的组装更加方便;而且,此次刘伯明组装的是自行研制的“飞天II代”航天服,已经不是13年前从俄罗斯进口的那套“海鹰”了。
翟志刚穿着“飞天”航天服出舱之后的13年间,我们的航天服也没有在原地踏步,不断迭代,推陈出新,到了今天已经发展出了第二代。
它们是“微型宇宙飞船”,保障着两位航天员在此次出舱活动中的人身安全:它自带的环控生保系统将处理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提供航天员需要的氧气;它内置的液冷管道将不断进行换热,阳光的炽烈,太空的冷暗都不能令航天员的体温变动半度;它绵密多层的织物将隔绝航天员与太空,同时还能抵挡微陨星的高速撞击,所谓“天衣无缝”,莫过如此。
当然,受限于体积,航天服提供的维生时长是有限的,仅有6-8个小时,但足够我们的两位航天员完成很多任务了。我们曾经通过国际空间站的慢直播,从400公里高空看到地球的风云变幻,昼夜变迁,相机扫过之处,皆为人类生活的世界。如今我们的航天员也将出舱调整全景相机的位置,避开空间站外部组件的遮挡。在未来的几次出舱活动中,其它的全景相机位置也将陆续调整,我们也将通过自己的相机,多角度不间断地俯视这美丽的星球。
为了让之后的出舱活动更加顺利,航天员还将提前设置好一系列辅助设备与工具,以备后来者使用,一如登山的先驱留下导航的路标。未来的太空漫步者将借助这些工具,完成更多的后续任务。此次安装在机械臂上的脚限位器将能牢牢固定航天员的双脚,借助机械臂的力量,航天员活动的范围能够更大,航天员行动的速度能够更快,航天员机动的目标能够更准。这是太空中的“飞天”之舞,倘若敦煌的古代画师看到这一幕,或许又会迸发出新的灵感。
随着朝阳的升起,刘伯明、汤洪波整装出发,开启了气闸。停滞了13年的中国航天员出舱时长继续不断增长,核心舱内的指令长聂海胜紧张地调整着机械臂,三人乘组的配合一如地面上一般默契。数个小时的出舱时长已然大大超过“神舟七号”的十几分钟,而这数个小时背后所蕴含着的,则是“神州十二号”乘组在太空中数天辛勤的劳动,是全体航天员数月辛劳的训练,是全国航天人们数年甚至数十年辛艰的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