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北迁云南野象家族中有成员误食酒糟而醉倒的传言,为广大吃瓜群众津津乐道。事实上,在自然界中,因有意无意取食酒精而醉倒的动物可不在少数。吃发酵水果醉倒的驼鹿,卡在了树上。研究发现,没有性生活的雄性果蝇会用酒精来奖励自己。一些雄性蝴蝶会将酒作为它们提供给雌性的营养套餐的一部分。动物们为什么要“喝酒”呢?它们也会像大象一样醉倒吗?它们能够代谢掉酒精吗?
如果你喝过酒,应该有过“上头”的感受。
酒精进入体内后,会刺激和抑制中枢神经,本来自如的行动就变成了踉踉跄跄,本来流利的言语变得语无伦次。但在生活中,也有些人敢说自己“千杯不醉”,这是因为他们的身体能相对快速、大量地表达出乙醇脱氢酶,将乙醇分解掉。换句话说,摄入酒精后到底醉没醉,得看体内能不能迅速生成乙醇脱氢酶。乙醇脱氢酶基因并非人类独有的,很多动物体内也存在。
不过,能够合成乙醇脱氢酶的动物却并不多见,主要是以水果为食的灵长动物和蝙蝠为主。
随着物种的进化关系和饮食产生的乙醇脱氢酶的蛋白质改变。有意思的是,人类、黑猩猩和大猩猩都对酒精具有极高的耐受性,代谢酒精的速率是其他动物的40倍甚至更多。进一步研究表明,这种“超能力”获得的时间大概是1000万年前,也就是这几种大猿的祖先从树栖生活逐渐转变为地栖生活的时间。这或许是因为,掉落在森林地面上的果实,往往已经完全成熟,其中就含有酒精。百万年来,这些动物演化出了与分解酒精有关的基因。
研究人员还发现,非洲草原象和亚洲象的乙醇脱氢酶基因位点发生了突变,导致它们不能正常合成乙醇脱氢酶。所以,在摄入一定量的酒精之后,它们就会酩酊大醉,呼呼大睡。既然会醉,那为啥还要喝?我们继续说大象。2012年11月,在印度东北部的一个村庄,有50头大象豪饮了18个酒缸内的500升酒,之后它们一反常态,横行霸道。酒精的气味这么明显,大象又一喝就醉,那为什么它们还要喝呢?
以非洲草原象为例,在众多食物中,它们会优先选取成熟后掉落在地上的马鲁拉果。这些果子完全熟透后,通常会发酵产生酒精,酒精挥发后,气味飘散开来,就吸引了非洲象前来。一通吃之后,醉倒在树下。至于屡屡喝酒醉倒的亚洲象呢,则可能是因为人类酿造的酒精气味飘散,导致大象误以为那里有成熟的水果可以吃。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它们可能真的渴了,需要大量饮水。
如果说前面介绍的几种动物,只是偶尔喝喝酒的话,那么笔尾树鼩这种动物,则几乎是每晚都喝大酒。在马来西亚,有一种叫做笔尾树鼩(Ptilocercus lowii)的动物。它几乎每天都会喝酒。树鼩这类动物适应了在树上呲溜呲溜地爬行生活,食物也大多在树上获取——昆虫、鸟蛋以及植物的果实等,它们都吃。分布于马来西亚的笔尾树鼩,会取食玻淡棕榈(bertam palm)的花蜜。
在自然条件下,这些花蜜会发酵,散发出明显的酒精气味。这种“酒味儿花蜜”产生的酒精浓度平均为0.6%,最高可达3.8%,这在所有自然发酵物中,酒精浓度几乎都是最高的。如果将笔尾树鼩的体重和酒精摄入量换算过来,大概相当于一个普通人在12小时内喝下了115毫升的酒精。换算成白酒,大概是一斤多。嗯,酒量比我好多了。而且神奇的是,笔尾树鼩几乎不会醉。
观察表明,在玻淡棕榈开花期间,笔尾树鼩取食这种植物的时间要明显多于其他植物,而且几乎每个晚上都会造访玻淡棕榈。这或许与酒精有一定关联,并且也有助于植物的传粉。但笔尾树鼩是如何从酒精中获益的,那小身板儿又是如何代谢掉高浓度的酒精而“千杯不醉”的呢?这仍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