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能人工降雨,能不能人工消雨?
最近又到了龙王的伤心季,不少地方连天大雨,增加了灾害风险。人工降雨我们都做到了,就不能人工消下雨吗?
有啊!挂晴天娃娃(bushi)。比较靠谱的方法其实也有,原理和人工降雨相似。人工降雨是想办法让云哭出来。云中已经聚集了大量水汽,但缺少足够的凝结核,将水汽凝聚成大水滴或冰晶,攒了足够多的“泪点”,雨滴就哗啦啦地下来了。自然情况下有尘埃等小颗粒扮演这个“催泪”角色,而人工降雨会使用碘化银、盐粉、干冰等催化剂让它们在云中形成人工冰核。不过,要是空中一丝云也没有,硬催也催不出来。
而人工消雨有两种基本操作:让云提前哭个够,或者让云欲哭无泪。第一种好理解,趁云还没飘到预计要下雨的地方就对它实施人工降雨,哭着哭着,后面就哭不出来了。第二种则是向云中播撒过量的人工冰核,让它们“争食”云中的水分,僧多粥少,水滴不够大,雨就降不下来,或者只下小雨。
人工消雨其实不是什么新技术。1995年俄罗斯庆祝反法西斯胜利50周年就用播撒水泥、液氮的方式消雨。为确保2008年北京奥运会顺利进行,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也成功消减了降雨。然而,人工消雨是个大工程,需要动用很多飞机、地面火箭,北京奥运会那次就发射了1110枚火箭弹来阻截暴雨。如果动不动就消个雨,消耗人力物力不说,效果也和人工降雨一样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毕竟我们连预报第二天的天气都不能十拿九稳,操控天气还是嫩了点。
雨后蚯蚓从土里爬出来,为什么不能及时爬回去?雨后总能见到不少“想不开”的蚯蚓爬到路面上,最后被碾压或晒成蚯蚓干。大家想必都听过,这是因为土壤被雨水入侵,氧气不足,蚯蚓被逼无奈钻出来呼吸。但事实上,蚯蚓即使完全浸没在水里也能活数小时,甚至好几天,根本没必要因为阵雨就特意钻出土壤透气。
透气就算了,还不好好呆在土壤表面,非要到处爬,闯进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水泥路面,无异于自杀。这就令人匪夷所思了。研究者认为蚯蚓这么做可能是在趁下雨天搬家。蚯蚓是通过皮肤交换气体的,而且皮肤必须要保持潮湿才能正常呼吸,如果在大晴天出来搬家,就容易因皮肤过于干燥而死亡。也有推测认为它们可能是在下雨天出来交配,不过只发现少数几种蚯蚓会这么做。
还有科学家提出,雨滴落在土壤表面的振动频率和蚯蚓的天敌——鼹鼠在土壤中活动引发的振动频率接近,所以蚯蚓就跑出去逃难了。至于为什么会困在危险的路面上,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答案。有研究发现阳光紫外线会毒害蚯蚓,让它们渐渐丧失行动力。还有一种可能是土壤外的嘈杂世界干扰了蚯蚓的判断力,因而容易迷失方向。
心跳和脉搏始终同步吗?心跳是心脏泵血时的搏动,血液从心脏涌入动脉,富有弹性的动脉壁跟着扩张,于是我们就在体表浅层感受到了脉搏。所以正常情况下,一下心跳,一下脉搏,节奏是一致的。不过一些心血管问题会将这种默契打破,导致脉搏跟不上心搏。作为动力源头的心脏如果泵血不足,不能及时输送到心脏远端,那么脉搏就可能变弱,甚至弱到感觉不出。
假使心脏没问题,但局部动脉血管变狭窄(比如动脉粥样硬化),或者堵塞,血液输送传递也会受阻,致使脉搏异常。还有一种可能是血管壁松弛,血液泵到了,但血压不足,也无法产生足够强的脉搏。总而言之,脉搏与心跳不一致,预示着身体可能出现了心血管疾病。但也可能只是你摸的位置脉搏不明显而已,还是需要专业医生来判断。
来自有毒植物的蜂蜜有毒吗?常见的洋槐蜜、椴树蜜、枇杷蜜……都来自特定的蜜源植物。但是野外的花花世界选择更多,野蜂未必这么专一,或由于饥不择食,有时也会采蜜踩到雷。例如火焰树和轻木的花粉,以及加州七叶树的蜜腺和花粉都对蜜蜂有毒,可能还没酿成蜜,蜜蜂就毒死了。
有的毒花则是对蜜蜂无毒,但对人有毒。杜鹃花科的多种植物,如青姬木属含有梫木毒素(grayanotoxin),这种毒对蜜蜂不起作用,但人吃了含梫木毒素的蜂蜜会患上狂蜜病,出现肢体麻痹症状,甚至死亡。此外,以曼陀罗、颠茄、天仙子等有毒植物为蜜源的蜂蜜也都对人有毒,其中的有毒生物碱会引发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抽搐、心悸等症状,严重的将导致死亡。
2005-2013年,云南省有75人因食用蜂蜜中毒,其中18人死亡,这些蜂蜜来自昆明山海棠等有毒蜜源植物。2006年,广东韶关13人食用野蜂蜜后也出现了中毒症状,蜂蜜中检测出了钩吻碱这种神经毒素。就算是原本无毒的蜂蜜储存不当也有中毒风险。其中的有机物发酵成的酒精会让蜜蜂和人都喝醉。而存放过久或热加工后的蜂蜜会积累5-羟甲基糠醛,对人体产生毒害。
可见纯天然不一定无毒,毕竟自然界的剧毒生物可不少。毒蜂蜜:“你爱我,我不爱你,甜蜜蜜成哭唧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