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昨天看到那条热搜了吗,“中国地面上的圆圈圈把美国人吓坏了”。看到这几个字,我就知道,说的肯定就是福建土楼嘛,我们前些天刚讲过土楼。其实啊,除了福建土楼,中国地面上还有一种圆圈圈——蒙古包啊!中国大地上充满了圆圈圈。蒙古包在古代被称为“毡帐”,据说现今北美一带印第安人居住的一种叫做“蒂皮”的帐房,就是原始的蒙古包流传过去的。其实蒙古包是来自满族人的称呼,“包”就是蒙语“家”的意思。
从平面上看,蒙古包是圆形的,圆形使用的围墙最短,围起的面积却最大,因此尽管它省下很多建筑材料,内部空间却很宽敞。草原上地形平坦,风力大,蒙古包接近流线型,不管风从哪个角度吹来,蒙古包与风向垂直的面积都非常小,这样对风的阻力也减到了最小,可以有效抗击风暴的袭击。
在大草原上,蒙古族以游牧生活为主,逐水草而居,随四季变化而转换草场,不固定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的居所不仅要防风抗寒,还要易于拆装。
木质骨架和外面包裹的毛毡是蒙古包的两大组成,这些材料不仅利于防风、隔热,而且体积小、重量轻,搭建简单拆卸容易。蒙古包就好像草原上的移动城堡,搬家时节,只要一辆简单的勒勒车,就能轻易把整个家运走。下面我们来看看蒙古包的各个组成部分。蒙古包墙体的骨架,是一种木质的可以伸缩折叠的网架墙,类似于小商店门前可以伸缩的栅栏门。
每片哈那都有固定的尺寸,拉开后可以变成一个3米宽、1.2高的栅栏,哈那的数量直接决定了蒙古包的大小,最简单的蒙古包由4片哈那构成。蒙古包上部,由四圈铁环和木框组成的圆顶天窗,称为“陶脑”,炉灶的烟囱就通过陶脑伸出包外。
蒙古包内部的装饰类似伞骨般的乌那装在最外一圈铁环上,让乌那可以像雨伞般撑开或收起来。骨架搭好后,顶部和四周都以厚厚的毛毡包裹,再用马鬃绳扎紧。
夏天,可以把包底部的一圈毡子掀开,利于通风。毛毡还可以用来铺设地毯、制作人们穿的鞋子。草原上常刮来自西伯利亚的寒冷西风,大门朝东开,可以背风保暖,当太阳升起时也正好可以照进包内。13世纪前,蒙古族等北方少数民族信封萨满教,有祭拜太阳的习俗,把门设在东边,可在一天的起始一开门就受到太阳的恩泽。蒙古包的大门相对低矮。虽然包内是圆形区域,但以前座位还是有讲究的。
蒙古包正对着门的方向是男主人的座位,以此分界,男客坐主人右侧,女客和儿童坐在主人左侧。除了门附近,室内地面均有地板,地板上通常铺设地毯。家具沿包内四周摆放,蒙古包内的家具很少,而且都是矮家具,主要用于放置餐具。中心为灶台,设置在陶脑下面是为了利于排出炊烟。
蒙古包最大的特点是容易搬迁,将蒙古包拆下,用几辆勒勒车便可运走全部的毡房、家具和灶具。一种蒙古族的畜力两轮车,通常用牛来拉,名称来自木轱辘发出的声音。车子车身较低,轮子较大,承重性强,是蒙古族家庭在搬家时必不可少的运输工具。这篇只是纯科普,没有广告,但还是要安利你一下:现在正是去草原的好季节,蒙古包和星空很配,快去感受一波,稳赚不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