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3日,第11次《中国科学》信息科学前沿研讨会在西安成功召开。此次活动由《中国科学:信息科学》主办,西北工业大学承办。《中国科学:信息科学》梅宏主编和尤肖虎副主编共同主持本次研讨会,五位院士到场报告,《中国科学:信息科学》全体编委和西北工业大学的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首先由金亚秋院士作题为《空间电磁信息感知与微波视觉智能技术》的报告,介绍了以空间遥感、空间通信、空间导航为标志的空间电磁信息科技是国家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科技,空间电磁信息感知已形成了“制电磁权”的科技核心,以形成精准的空间电磁信息快速获取与处理的全面能力。多源多模式高分辨率成像雷达目标信息的人工智能技术即提出的“微波视觉”物理智能。
发展适应空间电磁信息的认知智能算法,用超算模拟电磁物理世界,通过与电磁大数据的交互进行演化学习,实现自动解译成像雷达目标。本报告简述了近年来在该领域取得的一些研究进展。随后,郝跃院士作了题为《集成电路与半导体芯片发展思考》的报告,回顾半导体芯片发展走过的六十余年历程,硅集成电路已经进入了5nm工艺节点,即将进入3nm工艺节点。
尽管研究表明硅CMOS器件在1nm甚至亚nm还能正常工作,但其产业化代价越来越高,越来越难,尤其对我国要在短时间内达到世界同步水平更加困难。报告重点介绍了对集成电路和半导体芯片科技发展的思考,以及我国如何进一步实现半导体芯片的创新发展。
尹浩院士作了题为《天基信息网络发展问题》的报告,介绍了天基信息网络的地位作用、国内外天基信息网络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了我国天基信息网络的发展需求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发展总体构想和应对策略。
孙凝晖院士作了题为《高性能计算机的若干难题》的报告,总结了高性能计算机发展的主要技术节点,探讨未来面临的主要挑战性技术难点,包括:高性能计算机的评价指标、如何将高性能计算机发展成为更加普及性的计算工具、如何提升多种复杂应用的实际速度,并给出可能的解决路径。
吴一戎院士作了题为《太赫兹量子电磁学研究进展》的报告,总结了太赫兹技术目前发展的主要难点,利用传统的电子学、光子学方法产生太赫兹信号有很大局限性。为了突破太赫兹技术瓶颈,开展了新的太赫兹量子电磁学理论研究。在太赫兹频段,利用量子力学方法研究光子和准粒子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将电磁场量子化,联合量子力学的薛定谔方程,建立太赫兹波段的薛定谔方程。
建立新的太赫兹量子电磁学理论,应用于当前新材料在太赫兹波段的仿真计算,以指导新材料的生长和太赫兹器件的制作。本次会议是《中国科学:信息科学》全体编委会议结合信息科学前沿研讨会的成功尝试,五位院士的精彩报告获得现场阵阵掌声,提问环节气氛热烈,参会专家均感到受益匪浅。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将继续延续这种编委会结合学科前沿研讨会的学术交流形式,进一步发挥编委会的学术资源优势和号召力,关注国家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突出期刊的学术引领作用,促进学科交叉和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