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一度认为,人体强大的免疫力和不适合真菌生存的体温能形成一道稳固的屏障,让我们免受真菌感染。但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真菌开始跨物种传播,围攻那些免疫力低下的人。雪上加霜的是,由于长期忽视真菌的危害,我们缺乏对抗真菌的药物和疫苗。
在此前的数十年里,阿雷西沃望远镜一直在为我们预警可能的小行星撞击。但随着它在去年轰然坍塌,我们也失去了一面保卫地球的盾牌。现在,人们又将如何发现并避开撞向地球的小行星?一项计划于今年年末或明年年初实施的测试将迈出重要一步:人类的飞行器将撞向一颗小行星的卫星,尝试首次偏转小行星的运动轨迹。
皮层上电极的一次轻微电刺激,可以让人产生没有实际发生却又真实的感觉,例如刺痛、光幻视、恐惧或是兴奋。尽管基于上述发现,已经有一些新兴技术(例如脑机接口)诞生,但直到现在,科学家仍然无法探索到电流与意识的深层联系。目前,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在更精细的细胞层面,顺着神经细胞的大脑电流追溯意识的起源。
朗伊尔城是全世界最靠近北极的永居小镇。由于开放的政策,这里吸引了全世界的人们前来工作和定居。但是,这里的多年冻土开始解冻,不时袭来的暴雪也会引发雪崩。气候变暖使各种自然灾害频发;新涌现的资源却又吸引各国在这里投资。这座世界上变暖速度最快的小镇,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南太平洋环流区可能是地球上最为贫瘠、荒凉的地区之一,但这里却出人意料地蕴藏着生命的奇迹。这里的生命不会轻易露出它们的面目,只有当科考队钻出深海沉积物时,它们才会随之苏醒。这些沉寂了1亿年的细菌,仿佛睡了一觉之后又再次开始繁殖。科学家推测,只要给它们合适的条件,细菌或许真的能够永生。
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中,一颗名为谷神星的矮行星外表如同月球般干燥。但是,随着“黎明”号探测任务的开展,人类对谷神星的认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黎明”号拍摄的图像中,白色亮斑和高耸的冰火山清晰可见,这些迹象暗示着谷神星的地表之下蕴藏着丰富的盐水。一旦有天体撞击谷神星,这些“冰岩浆”便可以沿着缝隙涌上地表。
如何与自然相处,是人类永恒叩问的命题。面对生态危机,主流文明体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积极开展多边合作;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社区正秉持着独特的价值观,尝试建立自给自足的全新的生态自治体系。本文作者带领我们穿梭在世界各地,领略各地民众在生态治理和社区管理上的智慧。他相信这些新尝试正如一片片拼图,终能汇聚在一起,共筑生态地球。
很多人都知道质子是位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荷的粒子,但常常会忽略的是,质子中也含有一部分反物质。当研究人员深入研究了质子内部的反物质,他们获得了预期之外的结论:平均每个上反夸克对应了1.4个下反夸克。这个数字所体现的不对称性,深刻地影响着自然界中最基础的物理学法则。为此,科学家必须进一步验证各种猜想,找出最有可能让我们准确描述微观世界的模型。
人类细胞图谱计划的启动和推进,正是基于单细胞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发展。通过这些工具,科学家正在从单个细胞的精度上构建人体重要组织、器官的细胞图谱,并计划最终汇聚成一张包含近1亿个细胞的人类细胞图谱草图。现今,科学家已经构建出了多个重要器官的图谱以及首张汉族人的细胞图谱。这些成果正让我们以全新的视角认识人体的基本构造,寻找治疗疾病的新方法。
当来自挪威和英国的探险队在100多年前相继抵达南极点时,他们在途中发现的植物化石还给了我们意外之喜:这些化石说明,茂密的森林曾延伸到南极内陆深处。不仅如此,随后的研究还发现,当时两极地区的很多森林以落叶林为主。这完全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因为学界普遍认为这种森林很难应对严寒环境。为了解释这种现象,许多科学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理论之间的碰撞也在不断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