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家长都会在孩子3岁之前,曾觉得自己的孩子是天才,生怕耽误了孩子。而这种现象,随着孩子长大,越来越少见,甚至会在孩子入学后,变为怀疑孩子的智力。你有这样的经历吗?智力是天生的吗?后天能培养吗?智力高的人,更容易成功吗?今天的文章,主要来探讨一下“智力的影响因素”。在这篇文章中,你将了解到:成功跟智力的关系、智力的影响因素、如何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
希望这个专栏可以帮助你擦亮眼睛,更从容地规划孩子的教育和成长。
上世纪,斯坦福大学的特曼(Lewis M. Terman)将比奈-西蒙智力量表带到美国。他号召人们了解自身的智力发展水平,为很多美国学生进行了智力测验,并开始了对“天才”的系统研究。他在七年内筛选出1528名智力测验中得高分的“神童”。这些孩子接受测试时平均年龄为11岁,平均智力得分为150,其中77人的智商在177至200之间。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还对这群人进行追踪研究,他们尝试每隔上几年就采集一下这群人的信息,试图见证天才的一生。可是,一系列的追踪结果并没有让特曼惊艳——事实上,这群人中没有产生像爱因斯坦那样的惊世奇才,大部分人似乎都“泯然众人矣”了。
不过,相比较普通人,这些天资聪慧的人存在一些显著优势:开始走路和说话的时间更早,身高更高;学业成绩一般更好,学习兴趣更广泛;更容易成为团队中的领导者,情绪更为稳定;子女的智商一般比普通人的子女高;工作中取得成功的比例比普通同龄人要高10-30倍(这里所说的成功是指获得博士学位、成为科学家等)。也就是说,虽然“神童”并没有成为“天才”,但是却比智力平庸的同龄人成功概率大许多。
那能不能通过人为的方法制造出更多天才呢?英国科学家高尔顿(Francis Galton)就做过这样的尝试,他从表哥达尔文的进化论中得到了启示,试图主动促进人类群体的智力“进化”。他提出了许多关于智力的超前观点,比如在智力问卷还未产生之时他就坚信智力水平可量化,他认为人类智力水平是呈正态分布的等等。除去这些,他还创立了“优生学”,并表达了很多具有争议性的观点。
比如,他认为天才具有高遗传性,应该将人分为杰出人员与“愚蠢、低能、惯犯和贫穷”的人,杰出人员应由政府资助尽可能多地生育后代,而底层人员则不应该将劣质基因传下去。这些观点毫无疑问是错误的,但是却吸引来了众多拥趸,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希特勒(Adolf Hitler)。
那么,对于智力而言,遗传的力量是否真的这么强大呢?除了狂热的优生学支持者们,生物学家与心理学家也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他们通过一些双生子的实验,来验证遗传究竟对智力水平有多大影响。从基因相似度上来说,同卵双胞胎>异卵双胞胎>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而这些兄弟姐妹一般是在同样的家庭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可以粗略认为他们成长起来的环境是相似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对比不同类型兄弟姐妹的智力相似度,来判断基因对其的具体影响。目前科学界普遍认可的结论是:50%的智力由基因构成。
在一项对11000对双胞胎的元分析中发现,智力的遗传性从儿童期(9岁)到青春期(12岁)和青年期(17岁)显着增加。与此同时,共享环境对智力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下降,非共享环境对智力的影响基本保持不变。然而最近几年,智力的基因决定论在各大媒体上赚足了眼球。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普洛明在2018年出版的《Blueprint:How DNA Makes Us Who We Are》。
他认为一个人从出生之时,基因就已经为他指明了智力发展方向。然而,这种智力的基因决定论受到了很多科学家的抨击。
那么,除了基因,到底还有哪些因素影响智力呢?1、家庭经济情况。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神经科学和教育学副教授诺布尔Kimberly G. Noble在2015年分析了1099名儿童的大脑,他们发现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与儿童大脑皮层的表面积相关。
家庭年收入低于2.5万美元的,儿童的皮层表面积比超过15万美元的儿童小6%。这种相关性广泛存在于大脑的众多区域,并尤为明显地体现在一些负责语言加工、冲动抑制及其他自我调节的脑区中。从宏观层面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会直接影响儿童的营养摄入、居住环境、刺激丰富程度等,而这些都会对儿童的智力发展产生长远的影响。2、产前状态。产前状态也会对儿童的智力产生影响。
法国的一项研究显示,有一定比例的产妇会在怀孕前后出现抑郁症状,这种抑郁状态会对孩子的认知能力产生持续性影响,男孩尤其容易受影响。3、早期环境和经验。当孩子出生之后,周围的环境是否能给他恰当又充分的刺激,对认知能力发展也非常重要。比如,可以在婴儿刚开始发展抓握能力的时候,为其准备一些可以让其抓握的玩具。印度狼孩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听过。
从小被狼抚养长大的孩子不仅延续了狼族的生活习性,更在被重新返回人类社会时出现了严重的不适应情况:不仅不会直立行走,还学不会人类语言,无法正常进食等等。可见,早期环境和经验会在儿童这张白纸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会直接作用在儿童智力发展上。4、出生顺序。在多子女家庭中,出生顺序不同的子女也会有不同的智力表现。
英国学者高尔顿Francis Galton对家庭中孩子出生顺序与成就之间的关系,做过统计,他在《英国科学家》中表示:很多重要的职位中,长子出现的概率很高。与高尔顿的观点类似,哥伦比亚大学的马罗拉Francis Marolla等人分析了从1944年到1947年间荷兰新生儿的数据,发现这批人的智力与出生顺序呈负相关,也就是说,在家庭中出生的越早越聪明。在中国是否也存在这一现象呢?
目前还没有大型的心理学研究可以给出相应结论,但是家长在日常的教育中,可以注意一下教育资源的平衡。5、家庭教育。事实上,家长可以为孩子的智力发展做很多工作。比如,有效陪伴的多少,在尝试问题解决时的榜样作用、孩子在试错时及时给予的反馈、是否激发孩子做尝试的动力以及主观能动性等。这些日常的互动都可以极大地调动儿童的智力潜能。6、学校教育。接受学校教育也能促进智力发展,不过究竟可以提升多少呢?
英国科学家里奇Stuart Ritchie等人运用元分析整合了60多万人的数据后得出结论:教育对智力的发展是较强的,受教育时间越长,IQ测验中得分就会越高;平均每多接受一年教育就能将测验得分提高1-5分。
如何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呢?
范德比尔特大学教育与人力发展系的主任布博Camilla Benbow致力于发展儿童的潜力,但是她反对以“培养天才”作为家长的主要目标,因为她在研究中发现了太多由于“鸡娃”而导致的家庭悲剧。
布博和其他致力于发展儿童潜力的科学家们,一起给家长们写了如下的指南:1、尽量让儿童多去体验不同的事物;2、当儿童对某件事或者某个领域表现出强烈兴趣或者展现出天赋的时候,为他(她)们提供相应的机会;3、促进智力发展的同时,别忘了给予精神支持;4、通过赞赏努力而不是能力,来帮助儿童习得成长性的思维;5、鼓励儿童进行智力上的冒险,并对他(她)们的失败放宽心态,鼓励其吸收经验;6、切忌贴标签的行为,贴上神童标签会让其压力巨大;7、及时与老师沟通协作,当孩子的行为表现需要更难的学习材料时,给予孩子挑战的自由;8、定期检验孩子的能力变化,听取孩子的反馈。
总之,智力是“五分天注定,五分靠打拼”,先天与后天因素共同左右孩子智力的发展。家长不要因为自身的期待给予孩子过多的压力,而是应该积极地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智力发展氛围,从日常的活动中,不断认识孩子的智力多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