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将于17日发射,航天员名单公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16日上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宣布,经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将瞄准北京时间6月17日9时22分发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季启明还介绍说,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人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
航天员聂海胜参加过神舟六号、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刘伯明参加过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汤洪波是首次飞行。今天上午,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火箭将加注推进剂。
2019年,亚洲的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占全球半数以上。近期,一篇发表于JACC: Asia的文章显示,2019年,亚洲国家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病例占全球的一半。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心血管疾病在亚洲国家的流行数据,发现1990-2019年,在亚洲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人数从560万增至1080万,主要的死因是缺血性心脏病或中风。在总死亡人数中,有近39%的人为过早死亡(年龄在70岁以下)。他们还发现这种疾病在亚洲国家具有以下的流行特征:疾病导致的死亡率持续增加且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大多数亚洲国家正处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迅速增加的阶段。
影响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包括饮食、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和高血压等,这也是导致这种疾病在亚洲国家日益流行的原因。
胎儿出生前没有肠道菌群。关于婴儿出生前肠道是否有菌群这个问题,科学界一直没有标准答案。不过,据《自然·微生物学》的一项新研究,当一名通过剖宫产出生的婴儿屁股刚暴露在外部环境时,研究者利用直肠拭子采集了他的胎粪。
研究中的婴儿没有通过生殖道,采集样本时头部尚在母体内,因此母亲生殖道、粪便中的细菌不会通过婴儿口腔进入肠道。在经过120小时的培养后,不论是在有氧还是厌氧条件下,研究人员都没有在7例胎粪样品中观测到任何活菌的生长。根据额外的RNA检测,研究者确定健康的婴儿在出生前肠道里不会定植微生物。该研究提示,婴儿肠道菌群容易受到早期环境的影响,而且还可能存在一个潜在的干预窗口。
新型肾脏类器官可供疾病研究。
类器官是形态和功能与人体器官相似的三维细胞培养物,可作为疾病研究的模型。以往研发的肾脏类器官大多对肾单元进行模拟,而对肾脏集合管系统的研究较少。近日,在发表于《自然·通讯》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别将小鼠和人的输尿管芽祖细胞成功诱导为输尿管芽类器官,并可最终发育为集合管类器官;如果将肾单元祖细胞与输尿管芽类器官混合培养,则可以模拟肾脏发育过程产生肾单元。
通过基因敲除,研究人员成功构建了先天性肾脏和尿路畸形的疾病模型,未来该类器官或许能应用于建立其他肾脏疾病模型以及构建人造肾脏。
ITER核心磁铁准备发货。据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消息,其核心磁铁——中央螺线管的第一个模块准备发货。核聚变时,只有磁场才能容纳炽热的等离子体。为了产生强大的磁场,ITER在设计时拥有三个磁模块,分别是环向场线圈,极向场线圈和中央螺线管。
其中,中央螺线管是最大的磁模块,该模块高18米,重1000多吨,能在核心产生13特斯拉的磁场。中央螺线管共由六个模块组成,此次运输的是第一个模块。2023年到2024年之间,全部六个模块将被组装成中央螺线管。
能快速消耗甲烷的海底微生物。海底沉积物中的甲烷从海底渗出后,只有极少量会进入大气,绝大多数都被海底“食用”甲烷的微生物所利用。
在一项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的研究中,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在一处甲烷渗出区附近发现,一种特殊的烟囱状碳酸盐岩石上的微生物群落,消耗甲烷的速率是普通沉积物中微生物的50倍,为迄今测到的最高水平。这种碳酸盐岩内部多孔,为微生物群落创造了有利的微环境。研究人员推测,微生物周围的导电黄铁矿可促进电子传递,因此加快了微生物代谢及甲烷消耗速率。接下来,研究团队将进一步分析各因素对甲烷高消耗率的具体贡献。
截至北京时间6月16日10时,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最新统计,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176 559 700例,死亡病例3 819 109例。新增确诊病例364 480例,新增死亡病例10 226例。
6月15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1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广东15例,上海3例,江苏2例,四川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3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福建2例,上海1例)。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36例(均为境外输入);当日转为确诊病例2例(均为境外输入);当日解除医学观察17例(均为境外输入);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421例(境外输入39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