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顶着大帆的“大怪兽”,居然是我们的叔祖父?

作者: 廖俊棋

来源: 物种日历

发布日期: 2021-06-14

异齿兽(Dimetrodon)是一种生存于二叠纪的合弓类动物,与恐龙生存年代相去甚远。它们不仅不是恐龙,而且与现代爬行动物的亲缘关系也相当远。异齿兽在分类上属于“合弓类”,是朝向哺乳动物演化的分支,其特征包括背帆和异齿型牙齿,这些特征帮助它们在远古大陆上生存。

异齿兽(Dimetrodon),又称异齿龙、长棘龙,它的外貌就像一只大蜥蜴一样,趴在地上,背上还有大大的帆。相信许多恐龙爱好者对这个生物的形象都不陌生,因为在许多恐龙图鉴以及恐龙玩具套组中都会有这种“龙”,这也导致许多人会误以为它们是恐龙。

但事实上异齿兽生存于2亿9500万到2亿7000万年前的二叠纪,和恐龙生存的年代(2亿3000万年前到6600万年前)相去久远,它们的亲缘关系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异齿兽不仅不是恐龙,和其他爬行动物的亲戚关系也相当远。它们在分类上属于“合弓类”,简单来说,它们是朝向哺乳动物演化的分支,因此某种程度上还得喊它一声老祖宗(当然这种说法并不严谨,因为它们并不是我们直系祖先,而是一个旁支。就类似太爷爷的叔叔,虽然不是我们的直系,但也有一定亲戚关系)。

现在要确认一个动物是不是哺乳动物并不是太困难,看看它吃不吃奶就完事了。但吃奶相关的器官(乳腺等)和哺乳的行为却难以保存于化石之中,因此要判断一个灭绝的动物属于哪个类别,还需要观察它们骨骼的结构。现代判断哺乳动物主要依据几个骨骼上的特征,例如下颌只有一块骨头组成、异齿型等等。

异齿兽在头部后下方有个颞(niè)孔 | Wikipedia。

最初出现的爬行动物在头后方是没有这个孔洞的,被称为“无孔类”,但这一个分类的生物至今已经全部灭绝了。其后为了减轻头骨的重量,并且有更大面积来附着肌肉造就更大咬合力,这些生物在头后方耳朵的位置演化出孔洞,并且根据形态可以分成有两个开口的“双弓类”,它们演化成蜥蜴、鳄鱼、翼龙、恐龙、鸟类等典型爬行动物的分支;另一支则是“合弓类”,它们朝向哺乳动物演化。

异齿兽最大的特色就是它大大的背帆,这个结构内部是由脊椎上的突起所构成,推测可能是用于展示(区分同类或吸引异性)或是调节体温。其中关于调节体温的说法认为,包覆于这“帆”上的肌肉及皮肤会有大量血管通过,可以对着阳光或微风帮助自己升温或降温。

曾有科学家计算过这个大帆调节体温的效率,他们发现大型的异齿兽如果没有大帆的帮助,从26℃上升到32℃要将近3个半小时的时间,但透过大帆的协助,仅需要一个半小时就能达到。因此这个大帆虽然看着行动不便,但很可能是帮助它们横行远古大陆的温控利器。

UUID: f08f6c04-0a23-489a-9b10-946e295e6df9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物种日历公众号-pdf2txt/2021年/2021-06-14_这个顶着大帆的“大怪兽”,居然是我们的叔祖父?.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38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