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高考制度介绍

作者: 商周

来源: 知识分子

发布日期: 2021-06-10

本文介绍了德国的高考制度,包括成绩计算方式、大学申请和录取过程,以及与中国的不同之处。德国的高考制度没有“一考定终身”,而是通过平时成绩和毕业考试成绩的复杂计算来决定学生的大学入学资格。文章还讨论了德国高考制度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可能对中国高考改革的启示。

德国是如何进行高考的?

时间真快,一晃已经是旅居德国的第二十个年头。儿子也在这里出生、长大,转眼就高中毕业,到了去上大学的年纪。可能是知道这一点,一些国内的亲友有时候会问我:德国有高考吗?

答案是有,也没有。

说有,是因为德国的大学入学也存在竞争,而且看的主要是高中毕业的成绩。说没有,是因为德国没有像中国一样“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学生的毕业成绩是由一个复杂的规则计算出来的。

在介绍德国高中毕业成绩如何计算之前,需要说明中德两国在高考成绩上的一个重要区别:德国的高中毕业成绩只有一次,没有通过复读而获得第二次毕业成绩的可能。如果一个学生觉得自己准备不充分,可以无限期推迟考试,但考试机会只有一次。

作为联邦制的国家,德国的教育管理权在各个联邦州。因为各州在中小学的教学上不太一样,所以计算高中毕业成绩的方式也稍有差异。这里就以我所在的石荷州(Schleswig-Holstein)为例,来说明高中毕业成绩的计算规则。

总体来说,高中毕业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和毕业考试成绩。

平时成绩包括高二(德国叫11年级)和高三(12年级)的成绩,折算成600分,而高中毕业考试的成绩折算成300分,两项共计900分。

那么,平时成绩里的600分是如何得出来的呢?

简单地说,是四个学期里共36门课的综合成绩。

在石荷州,学校为高中学生开设十几门课,包括德语、数学、政治与经济、英语、历史、生物、体育、宗教、地理、法语、哲学、化学、物理学、拉丁语、音乐、心理学、西班牙语、信息技术等科目。根据高中分班(和中国高中文理科分班不太一样,德国分班后学生依然可以同时学习大多数科目,不同的班只是有不同的主要科目,比如物理、历史、艺术、外语等)不同,各学生所上的科目也有所不同,但一般都要上11-13门。

学期末,学生在每个科目上都会得到一个成绩,这个成绩的范围是0-15分,其中15分是最高分。这个成绩也不是一次性考出来的,而是融合了平时课堂表现以及学期内多次考试成绩的结果,两者所占的比重差不多。

这样,学生每个学期都能得到所有11-13门课的成绩,四个学期下来是44-52门课,而其中的36门将用来当作平时成绩。

这36门课的选择上也有一定的规则:其中四个科目每个学期的成绩都是必要的,包括数学,语文(德语),一门外语,以及分班时的核心科目(比如理科班的物理),四学期一共16门;有些科目也必须至少选择两到三次,这一部分是11门;而剩下的9门是在剩下的科目里随便选(当然是选成绩最好的科目)。这36门科的成绩总和最高是540分,再乘上一个600/540的系数,就是平时成绩的600分满分。

所以,当一个学生得到高三最后一个学期的成绩单的时候,他就可以根据规则精确地算出这600分的平时成绩部分自己能得到多少分。而剩下的300分,就取决于一次性的毕业考试了。

在石荷州,毕业考试包括4个科目,每个科目满分是75分。这4个科目的分布是数学、一门语言(德语、英语或其他)、一门理科(物理、化学、生物等),一门社科(历史、宗教、哲学、艺术等)。

这4个毕业考试科目,有3门是笔试,包括数学、语言以及一门各班的核心科目。每门科目的考试相隔一两个星期,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时间。考试的内容不少,时长是5个小时。剩下的1门是口试,一般是在3门笔试科目结束后的一段时间进行。每个学生单独考试,时间为20分钟,他(她)要面对的是坐在面前的三位老师。如果一个考生觉得自己还有其他科目也很好,也可以申请考第五门(也是口试),这样每门的分数就按60分算。

毕业考试的时间各州不同,但一般都会在当年的5月底之前结束。等到6月初的时候,毕业考试的成绩就会出来,再加上之前的平时成绩部分,每个学生在满分为900分的体系里的具体分数就可以计算出来了。

但这个分数并不是学生用来申请大学的毕业成绩,因为它还需要经过一个转换,变成一个1.0-4.0体系里的成绩。

在经过转换后,在900分体系里拿到了823分及以上的学生就可以得到一个1.0的最好成绩(大概占总学生的5%左右),而2.0、3.0、4.0分别对应的则是660-643,480-463,300分。300分以下的则算不合格,没有成绩。

有了高中毕业成绩,学生就可以去申请大学了。

每年六七月份,是德国高中毕业生申请大学的时间。因为网络的普及,现在申请都在网上进行。和中国学生一样,德国学生在做选择的时候同样面临两个关键词:学校和专业。

去自己喜爱的大学读感兴趣的专业是每个学生的理想,但因为招生名额的限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在两者之间做取舍的时候,中国学生和德国学生有着明显的不同。

许多中国学生可能更加看重学校,上一个和自己高考分数相配的大学是很多中国学生首先考虑的因素,为此甚至不惜在专业上被调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多种,这里不做讨论。而德国学生则不相同,在学校和专业之间做选择的时候,他们更偏向的往往是专业。

举个例子,因为医生的高收入和社会地位,医学一直是热门的专业。

很多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为了学医会选择去排名不靠前的学校,而不愿去一流大学(比如慕尼黑理工大学)的不热门专业(比如信息科学)。因此,即使是原东德地区一些水平较低的大学,医学院的录取分数也要比全德国最好的慕尼黑理工大学信息学专业要高。这样的现象如果拿到中国来做比喻,就会是这样一种状况:北大信息学专业的录取分数不如九江大学的医学院高(此处只做录取分数比较,无意对两所学校做评价)。

和中国一样,德国的学生也可以填报多个志愿。但中国有一个“是否服从调剂”的选择(实际上学生很少人选否),德国则没有大学内部调剂这一说法。因为学生申请的不是某大学,而是某大学的具体某个专业。如果第一志愿没有被录取,那么就依次往第二、第三个志愿录,直到录上为止。如果当年没有被录取,而考生又不愿上其他专业,那也可以把自己放到大学的等候名单中,期待之后的录取机会。

德国的大学在招生上有着较大的自主权,也在招生上比较积极和主动。为了找到更好的学生,一些大学会开展推介活动。几乎所有的大学都会为申请人提供比较详细的参考信息,包括今年所招生的专业和具体人数、往年的录取情况等。

虽然高中毕业成绩(也叫裸分)是录取的最主要指标,很多大学也会考虑一些其他因素:比如学生特长、社会经历(比如给社区当义工的经历可能加分)、学生年龄(有些学校会给18岁以下的考生适当优惠)、专业相关素质(比如有些大学的专业会对学生是否适合学这个专业进行评估)以及等候时间(有一些大学会把一定的名额留给等候名单上的往届学生)等。

如果一个学生高中毕业成绩不够(比如一个学生的高中毕业成绩只有2.0,但他想学医),那么他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圆自己的梦想:比如他可以去参加一些医学相关的考试,也可以把自己放到大学的等候名单上,期待第二年甚至几年之后被录取。

在录取完成和进入大学之后,一旦学生发现所学并非自己喜欢的专业,那么也可以退学,然后凭着高中毕业成绩再去申请其他大学和专业。所以,德国学生换大学和专业的机会有很多。根据德国大学和科学研究中心所提供的信息,大约30%的德国大学生没有完成首次选择的大学专业的学习,他们要么后来换了专业,要么干脆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

当我向国内的亲友介绍德国高考制度的时候,经常看到如下两种反应:1这样计算高中毕业成绩的方式在中国肯定行不通,因为一定会产生造假和腐败。2德国人素质高,不会在高中毕业成绩上弄虚作假,所以这种方法适合德国。

第一种反应,认为如果现在的中国也采用德国的这种高中毕业积分方式,那么平时成绩那一部分出现造假和腐败很可能会是必然,对此我是可以理解的。

但对于第二种反应,我却很难认同。的确,德国极少在这个问题上有造假和腐败,但把这归功于德国人的素质高却过于简单了,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错误。因为,德国能在这个问题上基本“清白”,根本的原因是制度和环境。

高中毕业所取得的是更为全面的综合成绩、一般不会有造假和腐败、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有很大的自由度……这一切听上去都很不错,但德国高考依然有它不足的一面,其中受抱怨最多的是不公平。这种不公平来自三个层面:

第一是各州之间的差异。因为德国的教育归各州管,每个州的教学内容多少会有不同,高中毕业考试的评估方式也不太一样,因而不同州学生的高中毕业成绩会有一定差异。而大学录取是全国性的,所以这种州之间的成绩差异难得一个绝对公平。

第二是州内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异。虽然同一个州内的教学大纲是一样的,但各个学校的具体教学内容依然会有差别。更重要的是,因为占毕业成绩的三分之二是平时成绩,而平时成绩是由学校老师自己给的。所以,由于各学校老师所使用的标准不同,也会导致学生成绩上的不公平。

第三是学校里各班级的差异。德国高中分班比较细,不仅有文科和理科,还有语言、艺术等。不同班所学习和考试的科目不同,所以最后的成绩其实难以相提并论。

但在大学的申请和录取上,主要看的却依然是毕业成绩,而且基本上对高中的分班不做区分。这样会带来一个问题:假设一个医学院要招收一名学生,一个来自理科班的学生成绩是1.2,而一个来自艺术班的学生是1.1,按照规则应该录取后者。但这个录取决定却很可能是不合理的,因为两者的成绩不能简单地相比。

上面的几点不公平,社会上其实都知道,德国的相关部门也做了一些“补救措施”。比如对于第一点,有些大学会通过给各州分配招生名额来做一些平衡;对于第二点,有些大学录取时也会稍微考虑考生所毕业学校的因素;对于第三点,一些有条件(人力和物力)的学校会细化自己的招生办法,制定出一套自己的打分体系,考虑到和专业相关的科目及学生的综合能力。

但上述补救措施并未深入和普及,这对于解决大学招生问题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更重要的是,上面三点不公平的根源是教育制度本身,要根本改变也必须从这里改革,这不仅仅需要时间。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而他们接受的教育又是成长历程的重中之重。因为高等教育资源有限,各个国家都要有一个选拔制度。每个国家在制定选拔制度时,都会从各自的国情出发,找到合适的制度,而且与时俱进地做出相应改变。

就目前来看,德国的大学招生制度基本适合德国,而高考也是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写这篇文章并不是要拿德国和中国来比较,而是想介绍一种不一样的选拔制度。或许将来中国的高考需要改革的时候,德国的制度能提供一点借鉴。

UUID: dbdb4a7f-65d0-4319-8ce7-3207a7743ccc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知识分子公众号-pdf2txt/2021年/2021-06-10_德国是如何进行高考的?|商周专栏.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10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