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些主要依靠嗅觉感知环境的动物不同,人类对事物的整体判断最先通过视觉,颜值是我们对事物产生兴趣的直接动力,追求颜值的本质也体现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同样,在科研领域,也存在类似现象:研究人员也会倾向于选择好看的动物或植物作为研究对象。
长得好看的动物才是科研界的宠儿。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已评估的物种中,28%的物种(共37400种)濒临灭绝。其中,两栖动物中濒危物种的比例高达41%,相比之下,鸟类和哺乳动物中这一比例要低很多,分别占14%和26%。但是,如果让列举几种濒危动物的名字,很多人都只知道珍稀的鸟类或哺乳动物如丹顶鹤、朱鹮、绿孔雀、雪豹、金丝猴、大熊猫和小熊猫等,而对濒危的两栖动物却知之甚少。
丹顶鹤、大熊猫等动物,它们或姿态优雅、或憨态可掬,在人们赋予的文学意象加持下进一步引起了更多关注。有着“仙鹤”之称的丹顶鹤常出现在古籍之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寿的象征之一;大熊猫作为“友好大使”,自古就作为礼物承担了增进中国和其他国家友谊的重任,其知名度极高。濒危加上高颜值的属性使得一些物种在科研领域也可能会更受欢迎。
相反,那些颜色不够鲜艳,体型偏小且没什么特点的动物获得的关注度和研究热度就低了很多。
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已发表的与哺乳动物相关的文献(共14248篇),这些文献涉及澳洲331种陆生哺乳动物,其中有单孔类动物,即卵生哺乳动物,如鸭嘴兽和短吻针鼹;有袋类动物,如袋鼠、考拉、袋獾和袋熊等;真兽亚纲的动物,即有真正的胎盘的哺乳动物。他们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即澳洲的明星动物如鸭嘴兽、考拉和袋鼠等动物受到更多的研究,而本土的鼠类和蝙蝠却少有人问津。
在植物学研究中也发现,科学家的研究兴趣也会偏向于特征鲜明、引人注目的植物。意大利的科学家选取了阿尔卑斯山地区113种本土植物以及与这些植物有关的文献,分析了与植物生态、形态和稀有度相关的物种特征是否会影响植物的研究热度。他们发现与植物形态学相关的指标对植物本身被研究的热度贡献最大,达到15%,植物的生态学特征以及稀有度则不影响植物是否会成为研究热点。
研究人员使用包含植物花色、花的尺寸、分布区大小以及茎的长度这些变量的数学模型进一步解析了植物哪些特征会影响其被研究的热度。模型结果显示,与最不显眼的棕色/绿色花相比,拥有蓝色、白色、红/粉色花朵的植物,相关的论文数量较多。另外,植株的高度与其相关的论文数量是正相关关系;植物的分布范围与其相关论文的发表数量呈正相关关系。
有趣的是,植物花朵的尺寸与该植物相关论文的发表数量呈弱的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花朵尺寸较小的植物,其研究热度相对较高。研究人员指出,相较于大尺寸的花朵,小尺寸的花朵的常常具有精巧、漂亮的花序,如兰科的Gymnadenia corneliana和虎耳草科的Saxifraga florulenta。这些结果表明拥有小巧而漂亮的花朵和个子较高的植物类群更容易吸引研究者的关注。
由此看来,不仅普通人是“颜值控”,科研家在选择研究对象时的确也存在对“高颜值”物种的偏爱。那些名不见经传、没有鲜明特征的动、植物由于公众普及率低,研究和保护政策的不公正可能会加速它们的消亡。
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每个物种都不可或缺,人类的审美、价值判断不应该过多地参与到物种研究中,希望人们对于那些看起来“颜色不鲜艳”、“丑”、“让人起鸡皮疙瘩”、“会传播疾病”的物种多一些宽容和关注,研究资源和保护力度也应适当向这些物种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