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了7%,正式进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但在1960-1980年代期间,中国反而正值婴儿潮时期,距离老龄化社会似乎非常遥远。然而,根据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数据,目前中国在人口年龄构成方面,0至14岁人口占17.95%;15至59岁人口63.35%;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50%。
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曾以为的遥远,已然近在眼前。因此今天,除了关注如何提高生育率、改善社会年龄结构之外,人们是否忽视了一个庞大群体:在老龄化社会里,我们应该如何保障老年人福祉?
近日,一支来自挪威科技大学,由高级研究员Roger Andre Søraa带领的研究团队就将目光集中在了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之上。他们研究出一种智能护理系统eWare,该系统能够时刻监测老年人的健康与生活状态,更好地保障独居者的安全,并帮助年轻人时刻关注父母的状况。不仅如此,该团队还深入探索了智能养老技术对于老年人福祉的四类贡献,可以说意义深远。
根据联合国的定义,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的人口结构称为老龄化社会,当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超过了14%的时候,这种社会就不再称为“老龄化社会”,而叫做“老龄社会”。因此可以说,中国13.5%的数据距离老龄社会,只差“一步之遥”。而根据WHO于2018年发布的报告:在全球范围内,60岁或以上人口的比例预计将增加近一倍,从2015年的12%增至2050年的22%。
这将导致医疗工作者的严重短缺和老年人口对卫生和社会保健服务的需求增加。
同时,随着各种保姆虐待老人事件、养老院名不符实等丑闻的揭露,许多年轻人在工作压力与养老孝道之中苦苦挣扎。更令人心疼地是,一些老年人或许为了避免给子女带来困扰,即使身体不适、照顾不周也默默忍受。因此今天,将智能化技术融于各项养老服务之中成为大势所趋——老年福祉科技(gerontechnology)应运而生。实际上,早在1987年,gerontechnology这一新学科就在英国诞生了。
如今,作为“智慧养老”的典型代表,如何将老年福祉科技“带回家”,让其满足居家智能养老的任务,则成为一个全新领域。这既要求智能技术成本不高、操作简单,又要足够有效,以解决老人(尤其是患病者)在家无人照看的问题。在此次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开发出的新系统则为居家智能养老技术带来新鲜血液。整个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智能花盆机器人Tessa、SensaraCare传感器以及eWare系统。
首先,Tessa是一个非移动的小机器人,外观形同一个花盆,她会按照定时发出一些语音信息,为老年人提供一些有益于健康的建议。例如提醒老人吃饭喝水等。这一功能尤其对老年痴呆患者大有帮助。此外,Tessa是防水的,以防止老人不小心浇水造成安全事故。同时,为了增加真实感和互动性,Tessa的眼睛会发出微光,时不时会“眨眼”。其次,Tessa还与一种名为“SensaraCare”的监测技术一起使用。
SensaraCare使用被动红外传感器(PIR)和门接触传感器来监测独居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将其安装在各类家具如冰箱、桌椅等,SensaraCare就能够通过传感器的激活来学习用户的行为习惯,并及时报告非正常行为,例如在椅子上而非床上睡着。最后,Tessa和SensaraCare结合在一个名为“eWare”的APP系统中,使用云计算并通过无线接收器连接,以方便子女或照料者远程关注老人的状况。
此外,研究人员还测试了上述系统在独居老人家中的实际效果,在收集并分析评价数据之后,他们总结出一个四维模型,分别是使用层面(日常监测、语音沟通、系统外形等)、标志层面(陪伴、给机器人取名等)、认知层面(如减缓认知衰退)与社会层面(增加社交、提高与家人的互动等)。从下图中可以看到,它们为老年人福祉带来的影响会相互作用并不断重叠。
因此,能够为老年人带来帮助的智慧养老技术,甚至还有可能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层面为老人带来好处,例如可能改善、延缓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情况。根据世界银行2019年的调查数据,日本是全球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了27%,排名世界第一,意大利(23%)与德国(21%)则位居第二和第三。而根据往年速度计算,中国到2060年人口老化变化最快,老龄人口比例甚至可能超过日本。
今天,全世界的各个国家其实都面临着有效管理其老龄化人口的巨大压力,尽早为人口结构转变做准备,将有助于各国的经济发展,并使年轻人和老年人能够最大程度地减轻负担。其中最直接的措施,应该就是鼓励生育率。以昨日我国开放“三孩政策”为例,就是为了提高中国目前仅为1.3的生育率。(一般来说,国际学术界将低于1.3的情况称为“极低生育率”)。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或许更加需要关注老年人的养老护理问题,毕竟未来,很有可能是老年人会成为社会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