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些熟视无睹的物件里,电梯往往是最被低估的一个。要是没有电梯,建筑物能有多高?城市会摊到多大的面积,我们会多花多少时间?一百六十年前,伊莱莎·格雷夫斯·奥的斯发明了安全电梯,提升了城市的天际线。现在,每天都有数十亿人搭乘这种垂直交通工具上上下下,在这个几平米的铁盒子里,产生了无数的哲学问题——电梯怎么还不来?为什么超重的总是我?进了电梯大家怎么都不说话了?
问题一:在电梯里,为什么所有人都会看楼层指示?楼层指示那么有趣吗?其实这是一种避害行为。我们都知道盯着楼层指示,就像盯着手表秒针或者地铁到站提示牌一样无趣;我们只不过是用这种方式来避免其他的尴尬,同时期待着第一时间脱离这种不舒服的境况。电梯是个特别的狭小空间。每个人都尽可能站直,任凭陌生人挤压自己的个人空间,这会本能地感觉到受威胁。
在这种时候,与其他人视线直接接触是件尴尬的事,无论是从演化上还是社交礼仪上都是如此。
问题二:为什么超重的总是我?嗯,真的不是电梯搞歧视……只是这种“明明有肉却吃不到”的事情,更容易被记住而已。不过这也是为了安全嘛。要保证安全,首先要保证不超重。所以电梯的额定载人数,会用电梯载重除以平均体重得出,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会遇到“明明没有很多人,自己进去后还是超重了”,可能电梯里隐藏了几位重量级大神!
问题三:电梯怎么还不来?越着急电梯越不来?当然,这是相对论嘛……(大雾)这是心理作用啦。人们在不同时候有不同的等待极限:等待网页加载的极限是几秒钟,等待电梯的极限嘛,大概是30秒钟。要让电梯多快好省,就不能让每部电梯各自为政。控制多部电梯联动,早就变成了一个有趣而复杂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算法,已经成了程序员的经典面试题。
问题四:谁……谁在……放气?电梯每天承载数百人次上上下下,难免碰到几个吃坏肚子的、肠胃灌风的;电梯又是个密闭空间,除了捏鼻子皱眉头,就没别的办法了吗?现在的电梯为了安全,已经变成全封闭设计,只靠开门关门换气不太够。所以现在的电梯一般在顶部会安装换气系统,能在几分钟内完全循环电梯里的空气。一些电梯里还有光触媒除菌去味系统,能让空气变得更清新。
问题五:坐电梯如乘飞机?耳朵对气压变化很敏感,只要二十层楼左右就能感觉到耳膜鼓胀。不过这还算可以接受;难以接受的是突然加速减速。电梯速度和感觉舒适也是一对难题。显然我们上下班不打算附加一份过山车体验,但是看着电梯楼层指示慢悠悠地跳数字也很不爽。楼层越来越高,电梯的速度和加速度变化也就变得更重要。
救命!地震了!地震和火灾时是不能通过电梯逃生的,这是常识。可是,如果地震或火灾时,不巧刚好在电梯里呢?现在的电梯都会有震动检测系统,系统内部以高精密结构及永久磁铁制成的震度感测仪器,当地震震度超过设定的容许值时,电梯会自动停靠在最近的楼层并打开门;而在收到火警时,将会自动一路驶往避难层,然后这个问题就化简成普通的地震和火灾逃生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