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正变得日益频繁。中国学者的最新一项研究发现,如果不改变当前的排放状况,我国铁路部门未来每年因极端降雨遭受的损失可能会高达255亿元。2021年5月10日,武汉市普降大雨,局部地区伴有暴雨。强降雨和雷电天气引发了铁路设备故障,造成京广线、京广高铁部分列车晚点。这不是高铁第一次因为强降雨天气晚点。
去年6月9日,受广东、湖南持续强降雨影响,京广铁路湖南郴州和广东韶关、清远等区段降雨量超警戒值。为了保障铁路运输安全,铁路部门对部分区间采取了临时管控措施,途经以上区段的部分列车不同程度晚点。实际上,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频发对铁路日常运行的扰乱正变得越来越明显。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在《交通研究D部分》上的一项研究就认为,全球变暖会造成极端降雨天数的增加,这将给铁路等基础设施带来新的挑战,如果对于目前的排放状况不加控制,未来铁路部门的经济损失可能高达每年35.3亿美元(约合224.86亿元人民币)。
研究者首先统计了中国1981~2016年因降雨引发的铁路灾害事故的历史数据,在975场有据可查的灾害记录中,降雨引发的泥石流占比为42%、洪水为26%、滑坡为18%、其他综合类型的灾害占比为14%。值得注意的是,降雨引发的铁路灾害遍布全国各地,其中华南地区受灾尤为严重。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铁路灾害发生的影响,研究人员将获得的历史数据分为1981~1998年和1999年~2016年两个时长相等的时间段,根据既有的灾害数据和降水数据,利用随机森林机器学习模型建立了两个时期内灾害敏感性与降水变化之间的关系。
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极端降雨天数的增多会大幅增加铁路发生灾害的风险,而如果维持现有的高排放情况不变(即RCP 8.5),到2030年、2050年和2090年,中国分别会有13.2%、32.0%和45.0%的土地每年遭遇的极端降雨天气数将增加0.5天以上。与此同时,相较于1981~1998年,中国高灾害敏感性铁路线路的占比将分别增加至3.3%,4.5%和12%。铁路部门的经济压力也会因此大幅增加。
2015年,中国铁路部门因为自然灾害而遭受的直接经济损失和维修成本为9.9亿美元,而根据模型预测,如果维持当前的高排放情况不变,当全球平均温度升高1.5℃时,这笔开销将增加至每年14.7亿美元;如果温度继续升高2℃,损失将会增加至21亿美元;升高3℃,损失将进一步上涨至35.3亿美元。而且,这笔损失还没有包含由于高铁停运造成的间接损失。
在中国铁路网络深入中国经济肌理的今天,铁路基础设施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铁路运行一旦发生故障,产生的间接损失可能难以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