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物质约占宇宙的27%,来自暗物质的引力可将星系连接成丝状,形成宇宙网;而暗物质较少的区域则形成缺乏星系的宇宙空洞。近日,一项即将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报》的研究利用人工智能方法分析了一亿张星系图片、检测其中暗物质所致的光扭曲,并借此创建了一张覆盖1/4南半球可见夜空的暗物质地图。地图中最亮的部分是星系的集合,为暗物质最致密之处;黑色斑点则为宇宙空洞。这是目前最大的暗物质地图。
此外,对宇宙空洞的引力分析表明,宇宙可能比想象中光滑,基于相对论的模型或许不能与之完全拟合。
在过去两个世纪里,因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暖造成全球气温平均上升约1℃。升高的温度(以及热浪来袭的频率及严重程度上升)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据一篇发表于《自然·气候变化》的论文,研究人员使用43个国家732个地点的数据,调查了过去近30年(1991-2018年)的气候变化对因高温死亡的人数的影响。
研究表明,平均而言,全球37%的高温死亡可归因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暖。作者发现,自工业化以来,在每个有人居住的大陆,气候变化导致的死亡率均上升,而在一些较温暖的国家,气候变化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比更高。这项研究表明,我们需要实施更有效的政策来缓解气候变暖,以减少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材料中无数原子之间一直都在交换量子信息,这可以导致如超导等一系列物理现象,但人类对原子之间的“对话”却还知之甚少。
以往科学家认为原子在彼此影响时是退相干的,但是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拦截了两个原子之间的“对话”,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他们将一对钛原子相隔1纳米放置,然后利用突然爆发的电流,迅速逆转其中一个原子的自旋,发现这对原子自旋的演化过程是相干的。这种新方法可以捕捉两个原子间的“对话”,对研究量子比特有重要意义,但还不能预测更多原子的复杂情况。相关论文已经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可穿戴的外骨骼设备通过存储或循环步行的能量来帮助身体运动,但并不会降低使用者消耗的能量。近日,在一项发表于《科学》的最新研究中,科学家设计了一种新型外骨骼设备,能从使用者的行走中获取机械能并转化为电能,还能减少了他们的总体代谢能量消耗。研究人员通过对10名健康男性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该外骨骼设备在使用者处于步行周期膝关节摆动阶段,将动能转化为电能,并降低了步行的代谢值,降幅至多可达3.3%。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渐行型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常在发病后3-5年内死亡。《自然·医学》的一项新研究对该病的发作机制有了新理解,作者对9名严重早发型ALS患者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结果发现他们的SPTLC1基因中存在一类罕见突变,该基因参与一种脂类代谢酶的编码过程。新发现的ALS致病突变会导致机体不受控地生产鞘类磷脂,并在人类运动神经元中累积,而运动神经元往往在ALS患者中退化明显。
该研究表明,这种基因突变导致的代谢障碍或许是疾病进展过程的一个致病因素,未来或许能通过干预SPTLC1的功能抑制疾病发展。
目前,磷肥的过度使用导致许多水体富营养化;但与此同时,磷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其储备正在不断减少。近日,来自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可以从污水中分离并回收磷酸盐的薄膜。这种膜由多孔的柔性材料组成,并负载有可吸附磷酸盐的纳米颗粒。
通过调节膜所处环境的pH值,可以让膜吸收或者释放磷酸盐,从而实现污水中磷酸盐的分离和回收。研究人员利用芝加哥污水回收区的样本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这种薄膜能够分离出污水中99%的磷酸盐离子,并且可以有效处理从毫克级到千克级的污水样本。研究人员表示,这项技术不仅经济高效,而且通过改变负载的纳米颗粒,它将可以用于分离回收水中的重金属等其他污染物。研究论文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
截至北京时间6月1日10时,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最新统计,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170 580 362例,死亡病例3 546 731例。新增确诊病例405 918例,新增死亡病例8 896例。5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把最早在英国、印度等国发现的新冠变异病毒的名称改用希腊字母命名,主要是为了避免对相关国家造成污名化。
依照新命名方式,最早在英国发现的B.1.1.7变异病毒将改称为Alpha变异病毒;最早在南非发现的B.1.351将改称为Beta变种病毒;最早在巴西发现的P.1将改称Gamma变种病毒。
5月31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3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12例(上海7例,广东2例,四川2例,江苏1例),本土病例11例(均在广东);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1例,为境外输入病例(在内蒙古)。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5例,其中境外输入13例,本土2例(均在广东);当日转为确诊病例3例(境外输入2例);当日解除医学观察21例(均为境外输入);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391例(境外输入3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