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滩捡贝壳时,你有没有见过一种带孔的贝壳:孔又圆又小,而且每个贝壳通常只有一个孔。仔细观察这些贝壳上的孔:形状几乎正圆,直径一两毫米,边缘光滑且齐整。孔洞里的孔壁是倾斜的,所以穿透贝壳后,外面孔口大,内面的孔口小。实际它们出自一种海螺——扁玉螺的手笔。
扁玉螺隶属于腹足纲,玉螺总科。成体螺壳能有乒乓球大小,常出没于潮间带至50米深的近海海底。它们多是在泥沙下潜行,偶尔爬上沙面找吃的——专门捕食各种贝类、螺类,甚至连同类也不放过。而它们吃海鲜的绝技,就是在壳上打孔。
扁玉螺“嘴”里有一条细长、柔软、能伸缩的“舌头”,两面都密布纵向排列的几丁质“牙齿”,因此称为“齿舌”——这就是它的打孔工具。这些“牙齿”相当坚硬,但非常小,显微镜下才能看清:中间几列牙齿短直,靠边的两列细长如弯钩。扁玉螺抱住猎物后,便用嘴对准选好的打孔位置,伸出齿舌来回刮擦,这效果就像锉刀打磨。齿舌还能转动角度,朝各个方向锉,最终以嘴为圆心,打磨出一个圆形入口。
钻孔成功后,齿舌立刻转换为搅拌模式。边缘的两列钩状齿,相当于搅拌机的刀片,贝肉和着海水便被打成肉汤。此时扁玉螺收回齿舌,将吻部伸长成吸管状,就能从贝壳里吸食肉汤了。扁玉螺捕捉的若是壳薄的小猎物,个把小时就能将孔打穿,只是吃到的肉少。那些厚壳的大家伙,打孔可能要好耗费好几天时间——不过回报是丰厚的,吃一顿能顶一两个月。
除了扁玉螺,玉螺科、骨螺科的很多成员也都会打孔。操作方法类似,只是打出的孔略有不同:通常玉螺打出的孔壁倾斜,骨螺打出的孔壁近乎垂直。头足类的章鱼也能在贝壳上打孔。虽说章鱼的主流吃贝法,是用“触手”生拉硬拽、暴力开壳,但在拽不开又不甘心时,偶尔也会耐心打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