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有这样一条新闻登上了热搜:“公园天鹅被强戴颈环”。消息一出,立刻引发了媒体关注和网友的争论。有人说:颈环箍太紧,影响天鹅吃鱼了。也有人说:环志应该戴在脚上,而不是脖子上。还有人说:天鹅一直在啄颈环,一定是很痛苦。总之,网上流传着好多说法,看起来都言之凿凿的。那么究竟孰对孰错呢?首先,新闻主人公是疣鼻天鹅,不是小天鹅。我国有三种野生天鹅,除了前面提到的两种之外,还有大天鹅。
而近几年经常在公园中见到的黑天鹅,其实是作为观赏物种从澳大利亚引进的,原本散养在公园中,只不过有些个体逃逸后就在野外安家了。实际上,新闻视频中疣鼻天鹅脖子上的“颈环”的松紧是适当的。给天鹅戴的颈环,一般也是与脖子直径相适合的。视频中看到脖子上的毛都被勒起来了,是因为天鹅脖子上长着厚厚的羽毛,并没有勒到肉。那天鹅为什么一直啄颈环呢?毕竟那是个看得见够得着的异物。
天鹅平常梳理羽毛时,也会把身体上的异物清理掉,遇到这么大个家伙,啄啄也很正常。鸟类学界普遍认为,给鸟类佩戴的跟踪器或定位装置的重量,通常不超过鸟体重量的3%,就不会影响它的正常运动。疣鼻天鹅体重一般在6~10千克之间,而给它们准备的颈环实际重量一般不超过50克,差不多跟一枚鸡蛋一样重,不会影响它正常活动的。反而是跟踪器的颜色,可能会使得疣鼻天鹅易于被天敌注意,或是被异性青睐或排斥。
类似的结论在针对其他鸟种的研究中都有所报道,但具体到疣鼻天鹅,现有的研究并没有发现颈环的戴与不戴会造成什么统计学上的差别。还有一点错误就是,天鹅不吃鱼,主要食物是草。疣鼻天鹅即使吞了一大大大大口草,也不会把脖子撑鼓,导致被环卡住。人们曾认为疣鼻天鹅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中西部地区。但最近几年,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人们观测到了越来越多的疣鼻天鹅。这一方面归因于观鸟队伍的壮大、观测手段和能力的增强。
另一方面,疣鼻天鹅自身的种群数量和分布可能也存在变化。所以科学家要去研究、去观察记录——通过给疣鼻天鹅带环的方式。新闻中疣鼻天鹅集群出现在郑州的公园中就是一例。假如它是完全野生的个体,而不是逃逸出来的,那么对它开展研究,将有助于解开疣鼻天鹅分布变化之问。不过,人们给疣鼻天鹅戴的不是普通的、用于环志研究的塑料环或金属环,而是具有太阳能电池板和定位元件的跟踪器,里面很可能还有信号回传的元件。
给疣鼻天鹅装上跟踪器,就像妈妈给你戴上了儿童手表,可以时刻了解你所处的位置,知道你一天的活动轨迹,是不是按时到校、有没有偷去网吧。通过跟踪器,研究人员可以了解它的活动情况,有助于对该物种的研究。由于跟踪器需要太阳能电池板供电,而且戴在腿上的话,天鹅入水后定位装置在水下的定位性能会有所减弱,因此给天鹅戴的卫星跟踪器,通常是戴在脖子上的。当然还有另外一种给天鹅戴的跟踪器——背负式跟踪器。
用绑带缠绕在天鹅躯干上,把跟踪器固定在天鹅背部,就像背在背上的小书包。但这种方式对操作者的要求很高,绑带不能松,否则会掉,绑带也不能紧,否则会影响天鹅的正常活动。笔者没有给天鹅做过环志或佩戴过跟踪装置,但曾为白枕鹤佩戴过彩环和跟踪器。疣鼻天鹅和白枕鹤,都具有体型大、脖子长且灵活的特点。在抓捕环志野生动物之前,应当获得有关部门批准。
抓住疣鼻天鹅后,应用专用工具包裹住身体和翅膀,防止其扇动翅膀,伤害到鸟和人。还应为疣鼻天鹅带上头套,使其无法看到外部环境,减少因为紧张和挣扎、逃跑带来的伤害。但在此次新闻事件中,工作人员只是用塑料袋兜住了天鹅,而且没有给天鹅戴头套,用手把天鹅脖子按在地上,甚至还用手抚摸天鹅脖子来“安抚情绪”的做法。这就不符合规范了,也不人道,甚至有可能伤害到天鹅。热心网友还拍了视频,记录下了工作人员的操作过程。
疣鼻天鹅看到了来来往往的人群,听到了叽叽喳喳的争吵,也因此出现了规范操作中不应有的应激。当然,也是因为看到了这些视频,我们才有机会借着这个热点,给大家科普。最后再说一句,虽然操作过程中有不规范的地方,导致疣鼻天鹅表现出了不适,但最终给它戴上了跟踪器的结果是没有问题的,且这一行为本身也是有合法批文的。那么问题来了,为啥最后又折腾天鹅一次,把跟踪器给取下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