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电子产品的战斗

作者: 袁一雪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日期: 2021-05-27

《全国首个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显示,近七成学生有手机依赖倾向,电子产品依赖成为教育新痛点。各国指南建议限制幼儿屏幕时间,但电子产品已深入生活。家长担心孩子健康和成瘾问题,但适当使用电子产品有益于孩子能力发展。培养合理使用习惯是当前重要课题。

今年4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坚、刘红云团队根据7年多来在181个区县的2638所小学、1322所初中和140所高中采集到的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结果,发布了《全国首个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报告》显示,参与调查的一所学校中,近七成的学生有手机依赖或手机依赖倾向。同时,团队历年的追踪数据显示,有手机依赖或依赖倾向的学生比例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不难看出,以手机为代表的电子产品依赖正在成为教育中的“新痛点”。

美国儿科学会曾在1999年首次提出,2岁之前的婴幼儿不准看电子屏幕,2011年又再次发布了这条建议。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也发布了一份新指南,建议5岁以下幼儿每天看电子屏幕的时间不要超过1小时,而2岁以下的婴幼儿则最好完全不要看屏幕。

近日,我国教育部等十五部门联合制定《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提出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强化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以及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等主要任务。

虽然指南、意见频出,但实际上,电子产品却已经无法再淡出人们的生活了。

今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其中,青少年是手机使用的一批生力军。专栏作家连岳的微信公众号刊登过一篇《孩子与手机》的文章,评论区第一条是一位家长的留言:我两岁的儿子都迷上了抖音,心塞。连岳的回复是一针见血的“灵魂拷问”——是谁把手机塞给他的?

“塞给他一个手机,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为了获取片刻宁静,不少父母求助于“电子保姆”,这往往是小点儿的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的源头。而父母对电子产品的依赖,也给孩子带来不好的示范。在上述提到的《报告》中,还显示父母有手机依赖行为,其子女手机依赖的比例几乎翻倍。对于大点儿的孩子来说,使用电子产品的理由就更“充分”了,他们要上网课、完成作业、搜索学习资源,等等。电子产品俨然成为学习的必备工具之一。

对于父母来说,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最担心的就是他们的健康问题,首先是包括眼部健康在内的生理健康,其次是心理健康。2020年6月,国内外学者合作的一项研究显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眼部疾病发病率也急剧上升。目前有很大一部分人患有视力障碍,特别是亚洲国家,发病率迅速上升,发病年龄也越来越小。心理健康方面,家长则是担心孩子对电子设备特别是网络游戏上瘾。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谷传华说:“对电子资源的迷恋,把握不好度的话,最终会形成一种心理依赖。就像抽烟一样,让孩子兴趣范围变窄,放弃曾经感兴趣的东西,只将注意力放在电子产品上。”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徐方忠就曾碰到一个极端案例,十几岁人高马大的男孩,为了能够上网玩游戏,居然痛打瘦弱的母亲。“现在的游戏想方设法让玩家欲罢不能,这点对于控制力较差的青少年来说影响尤为巨大。”徐方忠说。

网络游戏层出不穷,成年人尚且无法完全控制自己,更何况是自控力更薄弱的青少年。徐方忠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游戏或者短视频,其新鲜刺激的内容与玩法会令孩子欲罢不能。应该加强对游戏的成瘾危险度研究,成瘾度高的游戏应进行严格管理。”他还特别强调,要对通过电子产品接触的内容引起注意。

“目前互联网中的内容并未完全对青少年进行分级或者屏蔽信息等技术处理,当孩子们通过电子产品登录互联网时,袒露在他们眼前的有可能是暴力或者淫秽内容。”

谷传华也同样认为,“家长不能为了获得片刻的宁静,而将孩子完全交给电子产品,对于他们浏览的内容和游戏不闻不问,等到发现问题时可能为时已晚”。但心理学家并不认为电子产品的使用一定会带来心理成瘾。

心理咨询师马骋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就一再强调,感兴趣和成瘾是两个概念,“现在很多家长犹如惊弓之鸟,一看到孩子接触电子产品就立刻联想到‘成瘾’,然后制止孩子的行为。我认为家长不要急着给孩子贴标签,或者过度紧张某些事件,比如与同学争执就是被霸凌、与异性相处就是早恋,其实完全不必如此焦虑”。

实际上,恰当的电子产品使用反而有益于孩子的能力发展。谷传华说:“目前有研究显示,即使让很多家长望而生畏的电子游戏(如教学类游戏),如果内容健康、利用得当,对孩子的空间能力与视觉追踪能力以及反应速度会有良性的影响。”培养“有前提的”使用习惯,下意识地打开“只看一分钟”,清醒过来时已过一小时。我们常常陷入这样的电子产品使用困境。

既然电子产品使用已成“大势所趋”,那如何合理地使用就成了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也是心理学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孩子甚至成年人学会控制使用电子产品时间与浏览的内容等,同时学会协调虚拟与现实生活,这种能力被称为‘媒体素养’或‘网络素养’。”谷传华介绍道。目前华中师范大学正就此进行研究,目标是期望通过各种方法培养儿童与青少年的“媒体素养”。

连岳在他的文章中就介绍过一个控制手机的小技术。他说,手机之所以叫手机,是因为它老在手边,就像手的一部分,可以随时打开。“你在家里,把手机固定放在某个高处,远离你的书桌,附近也没有舒服的椅子。这样,大脑诱惑你去看手机时,就需要你从书桌站起来、走过去,这几分钟足够让你冷静下来。实在有事非看手机,站着看,累,处理完事情自然就放下手机。”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物理隔绝的控制法。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的首席数字教育记者安雅·卡梅内兹在其撰写的《儿童电子屏幕指南:来自500个家庭的经验》中,介绍了美国儿科学会成员大卫·希尔博士的建议。书中建议说,学龄儿童应该参与到制定多媒体使用规则的过程中,家长可以询问他们该怎样使用电子产品才合适,并共同制定规则,同时商定若违背规则应承担何种后果。书中建议家长根据时间标准、场合标准、前提标准、内容标准等来制定规则。

比如场合标准是固定每周或每天可以使用电子产品的场合,规定睡前一小时不许使用电子产品;前提标准是孩子在使用电子产品前需要达成某些条件,如完成作业或一定时间的户外锻炼等。

“电子产品无法被屏蔽与忽视。”马骋直言,“那么家长对待这件事可以等同于其他生活问题,帮助孩子培养习惯。

试想一下,既然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养成上厕所、早睡早起和写作业的习惯,那么也可以通过指导和陪伴共同商定一个规则,调整使用电子产品的习惯。”更值得注意的是,规则不仅针对孩子,在家庭环境中,成年人更应以身作则。“如果家长渴望独处,安抚孩子的方式除了塞给他们电子产品外,还可以帮助他们培养某些兴趣,让他们从中找到乐趣。”马骋说。

UUID: 56f5e500-1510-4e14-9d5a-49c344126247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中国科学报公众号-pdf2txt/2021-2022/中国科学报_2021-05-27_7成学生依赖它!塞给孩子的手机该怎么“拿”回来?.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2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