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智慧如何让故宫600年屹立不倒?

作者: 之遥科普

来源: 科学大院

发布日期: 2021-05-25

故宫自1420年建成以来,通过古人的智慧和现代科技手段,成功地在防火、防雷、防震方面进行了有效的防护,使其600多年来屹立不倒。文章详细介绍了故宫在防火措施上的历史演变和现代技术应用,包括防火班的工作、消防设施的现代化、避雷针的安装以及建筑结构和地基的防震设计。这些措施不仅保护了故宫的建筑安全,也为现代防灾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故宫建成于1420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见证了明、清两朝,以及中华民国的兴衰往事。寻常房屋,使用寿命往往只有50到80年。故宫是如何做好防灾工作,在经历这么长时间的风风雨雨后,依然屹立至今的呢?故宫的防灾需求,主要集中在防火、防雷、防震三块。

故宫作为木质为主的建筑,最主要的防灾需求就是防火。故宫从建成至北平解放,已遭遇了60多次火灾。

封建王朝时期,火灾的主要原因是雷击起火,以及燃放爆竹起火。历史上,故宫遭遇了五次特别大的火灾:1420年,故宫建成,次年(明永乐十九年)故宫就因为雷击发生大火,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全部在大火中被烧毁。1557年(明嘉靖三十六年),故宫再次惨遭雷击,除了三大殿之外,奉天门、文武楼、午门等建筑也全部葬身火海。1597年(明万历二十五年),紫禁城莫名发生大火。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全部被烧。火灾发生的原因不详,历史学家推测是宫女太监偷窃宫内财物后故意纵火,以便脱罪。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后,在撤离故宫前一把大火焚毁了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熏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以外的全部建筑物。1923年(中华民国时期),建福宫因太监用电操作失误,漏电导致大火。

但据推测,该场大火也可能是因为太监想要偷盗故宫内珍宝,故意所为。纵观五次大火,可以发现,明朝时期发生的大型火灾数量显著高于清朝。这是因为清朝统治者加强了故宫的防火防灾工作,对故宫进行了更好的保护。

清朝入关以后,从康熙皇帝开始,就在故宫内设置了二百多人的防火班。防火班的传统工作方式是“冬凿冰、夏注水、春除草、秋清叶”十二字口诀。这十二字口诀可谓字字珠玑,沿用至今。

冬凿冰,是指将故宫中金水河上的冰面破开,以免冬日需要用水灭火,却无水可取。夏注水,是往故宫308口铁、铜、鎏金铜大缸里储水。相信去故宫游玩过的读者都见过故宫内的一口口大缸。如果火灾发生,消防班能第一时间调用这些大缸内的水源,用于灭火工作。不过现如今,故宫内有了更为先进的消防系统,为了保护游客的安全,这些缸内也就不再储水了。

春除草、秋清叶,是指春秋两季草木茂盛,消防班要及时清理掉草木落叶等可燃物,消除火灾隐患。此外,清朝时期,故宫内还配置了云梯、火钩、激桶、木制抬龙等多种防火工具。例如其中的激桶,与现在的水枪非常类似。宫殿着火时,人力将水桶抬至宫殿周围。防火班将激桶置于水桶之中,通过活塞作用将水抽进激桶,再用力下压,让水柱喷射而出。激桶的扬程最高可达20米,可谓是消防神器。

雍正皇帝在位之时,还在故宫内设置了多重防火墙。雍正皇帝命工匠将木墙改造为砖石所做的防火墙,将故宫分隔为多个不同区域,从而保证失火时,火灾只会在小范围内蔓延。

建国之后,故宫只在1987年因雷击遭遇了一次火灾。建国以来故宫是怎么做到这么强的防火能力的呢?首先,建国之后,故宫的管理人员先对故宫来了个彻头彻尾的“大扫除”。故宫内所有易燃的文物,要么经过了重重装裱保护,要么就放入专门的文物库房内进行保存。

此前后宫生活所用的褥子、毯子等易燃物,也都在保护后,放入织绣库房内进行保存。工作人员还对故宫室外的树枝、落叶、杂物垃圾等可燃隐患进行打扫。更令人赞叹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工作人员花了足足两年的时间,将故宫中所有的瓦片揭开,将瓦片中所有的草根、草籽、落叶等可燃物清理干净。完成清理后,工作人员再把瓦片上的缝隙封上,避免再有草籽进入。早期的“大扫除”工作,为后续的故宫防火工作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1970年,经周总理批示,故宫内进驻了一支消防中队,专门负责故宫的消防工作。消防战士每天要对故宫进行巡查,定期对消防设施进行检查和保养。每名新来的消防战士,都要经过严格的训练。三个月内,消防战士需要熟悉故宫的全部地形。全部地形不仅包括游客们可以参观到的部分,还包括封闭未开放的区域。当有火情发生时,用时2-3分钟赶到火灾发生现场,是最基本的要求。英勇的消防战士,为故宫的防火工作提供了软件条件。

随着科技的发展,故宫的防火硬件设施也日渐趋于完美。故宫博物馆目前配备有极为强悍的防火监控系统。系统包含五个中控室、65面大屏幕、3300个高清摄像头、5674个智能感烟点式探测器和113台吸气式火灾探测器。可以说,哪怕只要故宫中任何位置出现一丁点火苗,故宫消防人员都能第一时间收到消息,前往现场进行处理。故宫还配备了丰富的消防设备。用于及时灭火。

故宫现有高压消防栓94个、市政消防栓73个,灭火器4866个,可谓是“十面埋伏”,让火苗第一时间葬身在消防设备之中。考虑到珍稀文物可能会被水枪损伤,故宫内还配备了高端的气体灭火装置。气体装置会释放大量的阻燃气体,可以迅速充满房间,让火苗失去氧气。不过阻燃气体同样让人无法呼吸,因此气体灭火装置会检测屋内工作人员是否全都已经撤离后,才会开始启动。

除此之外,消防战士还通过涂刷溶剂饰面型防火涂料和水基防火阻燃料,来对建筑的可燃木结构进行燃阻处理。扎实丰富的防火设施,给故宫的防火工作提供了最强悍的硬件基础。

最后,严格的防火规定,也是故宫防火工作的重要一环。故宫内全面禁烟,也不能使用明火。故宫里的餐厅和消防中队使用的都是电热锅,以免明火产生火灾隐患。故宫有时会维修殿宇,而工人施工时,电力设备是不允许在殿宇内使用,而且必须用金属围挡,以免形成火源引发火灾。软硬件兼顾,面面俱到的防火措施,让故宫自建国以来,远离了火灾的威胁。

雷击,是导致火灾最常见的原因。

封建王朝时期,统治者在故宫顶部设置铁链,以进行导电防雷。但因科学知识水平所限,铁链并没有设置接地,反而成为了雷灾的源头。1955年起,故宫博物院开始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来进行防雷。工作人员给故宫博物院的大部分建筑物安装了避雷针与避雷带,以实现全方位的避雷效果。在安装避雷设施的时候,工作人员从美观的角度出发,采用不同形式的避雷针、避雷带,将线路尽量隐藏在建筑结构之中,以保持建筑物原有的艺术氛围。

科学的避雷知识,是故宫建国以后做好避雷工作的主要原因。

故宫的木质结构,本身就具有较好的防震功能。木材属于柔性材料,材质均匀且富有弹性,在地震过程中,木材能很好地吸收和消耗地震波的能量,并且具有较强的恢复形变能力,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可以产生较大的侧向变形而不致断裂破坏。此外,故宫的建筑中有很多榫卯结构和斗拱结构,在地震发生时,可以发生较大的位移,吸收较多的能量。

除此之外,故宫的建筑地基为碎石和夯土交替筑成,仅挖掘出来的部分,就各有18层之多,像是一个“千层饼”,在地震发生时,可以层层消耗地震能量。故宫的地基中还加入了糯米的成分。掺入糯米的古建灰浆具有强度大、韧性好、防渗性好、防腐性好等优点,进一步加强了建筑的防震性能。故宫的柱子并非插入地底,在地震作用下,会和柱底石之间发生相对滑动,消耗地震能力。

且故宫的柱子不是直上直下的,与地面之间存在些许的倾角,形成了类似三角形的稳定结构,更容易在地震中保持稳定性。木质结构优秀的抗震能力,以及古人精巧的抗震结构设计,是故宫能抵抗十级大地震的主要原因。

综合来看,故宫作为集古人智慧之大成的木质结构,从设计之初,就具有很好的防震性能。建国以来,工作人员结合先进的科学知识,从软硬件等多个角度出发,切实做好了故宫的防雷与防火工作,才让故宫真正做到在灾害面前“无懈可击”。这也启示了我们,平时要时刻了解最新的科学防灾知识,面对自然灾害时做到冷静镇定,正确应对,才能更好地做好防灾工作,保护自己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UUID: 59532503-7278-464e-a6d4-3ed1910c52b2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21/2021-05-25_古今智慧如何让故宫600年屹立不倒?.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7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