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号”传回火星照片;中国天眼新发现201颗脉冲星
昨日,国家航天局发布我国首次火星探测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过程两器分离,以及着陆后火星车拍摄的影像。图像中,着陆平台的驶离坡道以及“祝融号”火星车的太阳翼、天线等机构展开正常到位;火星表面纹理清晰,地貌信息丰富。目前,“祝融号”正在开展驶离着陆平台的准备工作,将择机驶上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
作为世界上灵敏度最高的射电望远镜,FAST配备的19波束L波段接收机,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脉冲星搜寻望远镜。作为FAST重大优先观测项目之一,脉冲星快照巡天项目于2020年初正式开启观测。截至今年3月,该巡天项目共计观测了约126平方度的银道面区域。
近日,国家天文台研究团队利用FAST望远镜在观测中取得的重要进展,正式发布了201颗新脉冲星的发现,包括许多非常微弱的脉冲星、40毫秒脉冲星(MSPs)和16颗脉冲双星。研究人员表示,这些脉冲星或可以促进我们对银河系的电子分布的理解。
近日,来自昆士兰大学的科学家调查了7325名18~65岁的澳大利亚约会网站用户,要求他们对性吸引力的九个维度进行重要性排序。
这九大维度可以被分为三类:美感(年龄、魅力、外表)、资源(智力、教育、收入)和个性(信任、开放、情感联系)。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都认为个性下的三个指标以及魅力、外表非常重要,而收入不太重要。不过,女性更重视年龄、教育、智力、收入、信任和情感联系,而男性则更重视魅力和外表两项指标。此外,他们还发现两性对各项指标的偏好性会随着年龄改变,例如男性对美感以及女性对个性的重视程度会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悟空”号测量得到的40 GeV-100 TeV能段质子宇宙线能谱(左图红点)和70 GeV-80 TeV能段氦核宇宙线能谱(右图红点)。质子和氦核约占宇宙线的99%,而“悟空”探测器可以对高能宇宙线中的质子和氦核进行有效鉴别。近日,基于卫星前四年半的在轨观测数据,“悟空”号国际合作组获得了宇宙线氦核70 GeV至80 TeV能段的精确能谱测量结果。
和以往实验结果相比,“悟空”号的测量结果在TeV以上能段的精度显著提高。氦核能谱和质子能谱非常类似,预示着它们存在共同的起源。
据欧洲航空局(ESA)的网站消息,近期哨兵1号地球观测卫星获得的数据显示,南极龙尼冰架西端的一部分脱落,形成了一座长170千米,宽25千米的冰山,并已进入威德尔海。
这座名为A-76的冰山总面积达到了约4320平方千米,超过了约3880平方千米的A-32A,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冰山。不过,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SIDC)认为,A-76的脱落与气候变化关系不大,只是自然循环的一部分,除了今年2月脱落的A-74冰山,龙尼冰架在过去数十年都没有发生冰山脱落事件。专家也表示,这一事件提示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冰山的脱落频率。
据一项新发表于《自然》的研究,哈佛大学倪康坤团队成功确定了在超冷状态下、2个铷化钾分子分解生成钾分子和铷分子这一反应过程中所有可能的能量状态。他们利用分子高度稳定的核自旋特性,控制反应过程中分子的量子状态,并发现了在单个碰撞反应中检测产物的方法,从而精确测量钾和铷反应的57种所有可能途径。这一实验结果表明,先前基于统计理论的预测大部分是对的,但有7种反应途径和理论有显著差异。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化学反应中的量子动力学问题,但理论和测序方法都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彗星的岩石核心存在重金属,但低温下固态金属通常不会升华成气体,故远离太阳的彗星大气中很难发现重金属蒸汽。来自比利时的科学家通过分析甚大望远镜(VLT)的数据,在距太阳超过4.8亿公里的彗星中发现了镍和铁蒸气。不同于太阳系物质中铁比镍多十倍的比例,该彗星大气中铁和镍的含量相等。
此外,来自的波兰的另一组科学家通过分析甚大望远镜上X-shooter光谱仪数据,在鲍里索夫彗星(2I/Borisov)中也发现了镍蒸气。这两项同期发表于《自然》杂志的研究表明,鲍里索夫彗星和太阳系中的彗星存在很多共同点,将有助于科学家探索早期太阳系的更多特征。
截至北京时间5月20日10时,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最新统计,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164 600 910例,死亡病例3 412 920例。
新增确诊病例653 946例,新增死亡病例13 875例。5月19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2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11例(浙江5例,上海2例,天津1例,广东1例,四川1例,陕西1例),本土病例1例(在辽宁);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6例,其中境外输入15例,本土1例(在安徽);当日转为确诊病例1例(为境外输入);当日解除医学观察10例(均为境外输入);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350例(境外输入33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