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7个博物馆、2.43亿人次参观,科普效果到底咋样?

作者: 张文静、胡珉琦、臧桂笛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日期: 2021-05-20

2019年我国科学技术类博物馆达到1477个,参观人次2.43亿,科普场馆效果评估成为一个重要议题。上海科技馆通过“个人意涵图”等方法进行效果评估,但国内相关研究和实践较少。科普场馆效果评估的必要性和难点被广泛讨论,未来发展趋势包括前端评估和大数据应用。

根据2020年12月科技部发布的2019年度全国科普统计调查结果,2019年我国共有科学技术类博物馆1477个,参观人次达到2.43亿次。科普场馆蓬勃建设,科普展览和活动大量举办,而这些活动到底取得了怎样的科普效果?我们能用什么方法对此进行更精准的评判?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上海市文旅局发布了2021年上海市博物馆社会影响力指数,在其中的综合影响力排行榜上,上海科技馆(含上海自然博物馆)位列第二。上海科技馆很早就开始重视观众的参与度、互动性和体验感,它也成为国内较早开展效果评估研究的科普场馆。2016年,上海科技馆举办了一场名为“猴年生肖特展——猿猴传奇”的展览。

展览现场,研究人员随机抽取了20位观众,请他们在观展前后分别以“猿猴”为核心词,给出自己的图示。这是上海科技馆对科普活动效果进行评估的一次尝试,所用的方法叫做“个人意涵图”(Personal Meaning Mapping,简称PMM),其概念起源于国外。近几年,个人意涵图的评估方法在欧美地区的科学类博物馆评估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而在国内,对其的研究和应用还比较少。

目前,在中国知网搜索“个人意涵图”及其英文主题词,仍只能得到3篇与博物馆相关的研究论文,其中只有一篇与科学类博物馆相关。“个人意涵图”相关研究与实践的缺少,是科普场馆效果评估整体不足的一个缩影。在2020年4月编著出版的《场馆科普效果评估概论》一书中,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郑念介绍了国内外科普场馆效果评估的现状。总体来说,科普场馆效果评估起步较晚,还在探索阶段。

而在国内,随着对公益性项目的效果评估日益重视,效果评估的研究与实践得到发展。

在《场馆科普效果评估概论》一书中,郑念阐述了开展效果评估的必要性。首先,评估是检查科普场馆是否履行职责的有效手段。同时,评估是确保科普场馆功能实现的有效机制。在多年实践中,虽然一些科普场馆并没有刻意提出效果评估的概念,但对反馈信息的收集早已自发地贯穿于科普活动设计之中。

当前,对科普场馆效果的量化评估还存在一些难点。郑巍介绍说,比如对客流量的评估是比较简单的,但如果加入不同年龄段、职业领域等变量,就会给统计增加难度。同时,当前对科普场馆效果评估的专业度还不够,即使请第三方评估公司来做,也存在标准不统一、主观性强等问题。

科普场馆的效果评估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郑巍认为,要注重多学科的共同介入和交叉,如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角度都有涉及。同时,他建议注重利用第三方的优质资源,比如国际先进的咨询公司、有较高评估能力的高校等。

谈及科普效果评估未来的发展趋势,郑巍认为,前端评估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所谓前端评估,就是把评估工作前置化。同时,郑巍认为,大数据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方向。

UUID: d6b4e9d3-80ab-4d35-85c5-5b95143ad47a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中国科学报公众号-pdf2txt/2021-2022/中国科学报_2021-05-20_1477个博物馆、243亿人次参观,科普效果到底咋样?.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