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硬”创业迎来“暖”东风

作者: 郑金武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日期: 2021-05-19

本文报道了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最新发展,特别是银河航天成为首个独角兽企业,并探讨了商业航天企业的创业环境、政策支持、资本投入以及与航天“国家队”的合作。

近日,长城战略咨询公司发布的《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1》显示,银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河航天)成为我国商业航天领域首个独角兽企业。截至2020年底,银河航天估值已达12.4亿美元。当前,我国从火箭研制、发射,到卫星研制、运维、服务,至少有数十家商业航天企业在创业征途中探索前行。作为技术和资金门槛较高的“硬科技”创业典型,商业航天企业因发展势头良好得到资本的青睐。

各地不断出台的商业航天产业培育政策,也为我国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吹来了煦暖的东风。

商业航天创业带着高科技的“硬气”。在卫星研发领域,创立于2018年的银河航天聚集了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系统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卫星、互联网与大数据交叉团队。2020年1月,银河航天成功发射了首发星。

该星是由银河航天自主研发的通信能力达到24Gbps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在轨30天后成功开展通信能力试验,并验证了低轨Q/V/Ka等频段的通信应用。银河航天创始人徐鸣向《中国科学报》表示,未来,银河航天将为卫星互联网建设、5G产业发展以及消除数字鸿沟贡献力量。

商业航天能够破土而出,并且快速发展,离不开改革突破和政策引导。

2012年,国防科工局、总装备部印发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实施意见》提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投资建设领域;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有序参与军工企业的改组改制。2016年,国务院新闻办发布《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提出“要完善航天多元化投入体系,大力发展商业航天。

要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航天科研生产、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信息产品服务、卫星运营等航天活动。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完善政府购买航天产品与服务机制”。

近年来,随着资本的加持,商业航天技术不断进步,创业的星星之“火”越烧越旺。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卢健向《中国科学报》表示,我国商业航天正迎来巨大发展机遇。

2019~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达23.5%;预计到2024年,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达到2.4万亿元。5月12日,国际咨询机构普华永道发布的《中国TMT报告》显示,2020年下半年,私募及创投(PE/VC)在科技、媒体及通信(TMT)行业的投资实现大幅度反弹,投资金额创造了自2018年下半年以来的新高。

张全德表示,航天领域很可能是中国最后一个开放的工业体系。

在2014年以前,航天是一个比较封闭或者说是受管制的行业,而“管制放开,往往意味着巨大的机遇”。航天人才的外溢,是商业航天迎来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商业航天的发展,也离不开航天“国家队”的支持。在国家航天系统工作数十年、年逾八旬的航天技术专家黄志澄表示,在美国发展商业航天的过程中,担负发展公共航天重任的美国宇航局(NASA),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NASA通过多项商业航天计划,为商业航天公司注入项目的启动资金,并用预付服务合同费用,支持商业航天公司的运营。”黄志澄指出,NASA为了加速成果转化,向多家新兴航天公司提供了技术支持。“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黄志澄说:“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作为我国航天产业的中坚力量,必须主动改革,打破自我封闭、自成体系的体制,与民营企业开展合作。”

UUID: a1d6dced-1840-4c1e-9d5f-3a1cbfef96c9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中国科学报公众号-pdf2txt/2021-2022/中国科学报_2021-05-19_中国最后一个开放的工业体系:东风已至.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6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