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中,排行对亲子关系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最近的热播电影《我的姐姐》引发了大家对中国家庭中“姐姐”这一身份的讨论。中国家庭的养育实践中,姐姐的需求真的会被忽视吗?让我们深入到家庭内部,通过观察亲子关系来回答这一问题。
美国社会心理学教授Toni Falbo长期致力于独生子女的研究。她针对西方家庭的研究发现,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可能与父母形成积极的亲子关系。
但是,与非独生子女中的“老大”以及那些来自于二孩家庭的非独生子女相比时,独生子女在亲子关系上的优势并不明显。中国家庭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亲子关系会呈现不同的模式吗?我们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于2013-2014年组织实施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基期)”。该调查以学校为单位在全国范围内随机抽取了将近两万名初中在校生。
我们发现,在中国的初中生群体中,相比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与母亲、父亲都有更亲密的关系;而且独生子女的优势不仅体现在与“大家庭(拥有三个及以上孩子的家庭)”子女的对比上,也体现在与“二孩家庭”子女的对比上。这一结果印证了资源稀释假说:随着兄弟姐妹数量的增多,父母分配在每个子女身上的情感和精力都会减少,因此非独生子女与父母的关系质量总体上低于独生子女。
在兄弟姐妹中的不同排行是否会影响亲子关系?我们进一步将非独生子女分成了三类:老大、老二和老幺。我们发现,在中国家庭,相比于多子女家庭中的老大和老二,独生子女与母亲、父亲都有更亲密的关系;而与多子女家庭中的老幺相比时,独生子女的优势就消失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不如”老幺。
在父权制根深蒂固的中国文化中讨论父母的养育行为时,“性别”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因素。我们发现,母亲和父亲对女儿和儿子投入的情感是不同的。母亲更亲近于女儿,而父亲则更亲近于儿子。这一发现表明,在性别观念更加传统的农村地区,女孩面临着“爹不疼、娘不爱”的处境。
中国独生子女政策的最大受益者无疑是独生女儿们。在没有兄弟姐妹“争夺”家庭资源的情况下,“独生女”比那些拥有兄弟姐妹的女性更有可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力,让她们享受到优质的家庭关系,甚至可以在学校教育中表现出比其他群体更好的成就。而一旦拥有兄弟姐妹,女孩所受到的资源剥夺与发展阻碍要比男孩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