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命题

作者: 简单心理

来源: 简单心理

发布日期: 2021-05-17

本文探讨了“做自己”这一概念的复杂性,分析了三个常见的误解,并强调了真正的“做自己”需要平衡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保持内心的真实和一致性。

“做自己”是一个我们经常听到的词,但什么才是“做自己”?同事小丽跟你关系不错,她请你帮忙写个方案。你没什么安排,这个方案也用不了很长时间,但朋友劝你:难道你也想当那种有求必应的职场老好人?要勇于拒绝,做自己!这个时候,怎么做才是“做自己”?铭伟最近毕业找工作,老爸给他发了一条招聘链接,他不想让父母干涉自己的职业选择,看到消息就神烦秒删。但其实,那条链接里有他本身感兴趣的职位。

这种情况下,他到底有没有在“做自己”?“做自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在搞清楚什么是“做自己”之前,我们可能要先知道什么不是“做自己”。今天的文章,我们来探讨三个常见的关于“做自己”的误会。

误会一:做自己=“自私自利,只考虑自己”。在说到“做自己”时,不能不提到另一个现在经常被提到的词:讨好型人格。一种习惯为了他人需要牺牲自我需要的状态。压抑自己的需要,肯定不舒服的。

时间久了,一个人厌倦了这种对自我的压抑,开始意识到这种状态是有问题的。“做自己”,是讨好者们的一种自我宣示。这意味着他们开始重视自己的边界,从一味关注别人的需要,转而开始关注自己的需要。这就构成了人们对“做自己”的第一个误解:做自己,就是只考虑自己的需要,不考虑别人。就是自私。但其实,真正的“做自己”并不是不考虑他人的感受,有时,一定程度的“讨好”甚至能让人们更强烈地感受到真实自我。

误会二:做自己=“你让我做什么,我就偏不做”。另一种对“做自己”的误解是:认为“做自己”就是叛逆、反抗,你让我做什么,我偏不,我就要跟你对着干,这样才酷,是做自己。但这样的“做自己”,很可能会变成“为了反抗而反抗”,反而偏离了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目标。这种叛逆的代价,可能具有回旋镖效应。激发这种“叛逆”的,往往是一个给你带来压力的外部力量,比如,一个不尊重你边界的父母。

误会三:做自己=“谁也不靠”。还有人把“做自己”理解为“只靠自己”,觉得做自己就不能依赖别人。独立自主当然没有错,但一个人要真正地“做自己”,不能没有“别人”。“做自己”,其实也需要他人的帮助。“自我验证理论”认为:人一旦有了关于自己的想法,就会想要从别人那里验证这些想法,当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认识与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一致时,人们就会感到真实。

我们常常把“做自己”作为一个口号,但其实真正的“做自己”,意味着一种成熟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既能跟他人有清晰的边界,又能保持一定的弹性;不急着反抗,而是始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温和地坚持;既独立,也懂得寻找滋养自己的环境,更舒展地“做自己”。很难,但非常值得努力。

UUID: 2efa11d5-3ca2-4b21-8878-ae34a4437b63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21/2021-05-17_“只是忙着对抗的话,就没力气做自己了啊”.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6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