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倒奶打投”事件,让没了解过粉圈的我大跌眼镜。一边吃瓜,一边翻到了更多让我三观不断刷新的新闻,比如:有孩子为了追星,把钱全投进了选秀节目,家里春天想买点种子都拿不出钱了。还有“某明星后援会号召粉丝集资,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声称要惩罚粉丝”,竟然真的有孩子主动接受惩罚并在微博打卡,更是让我难以理解。
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真的想不通: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沉迷不理智的追星行为?除了外界环境的问题,是不是我们的教育也有问题?这个问题,我最近在著名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在一次演讲中,找到了答案。他在演讲中剖析了“Z世代”孩子的特点:沉迷网络、易抑郁、易自我伤害,也更脆弱。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不是他们自己的原因,而是父母不敢放手,过度保护,过度娇惯造成的。
如何拯救这些孩子呢?果仁妈今天的文,虽然只是一个侧面解读,但很有启发,不容错过。当今社会,95后和00后正在崛起,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Z世代。Z世代(1995年至2009年间出生的群体)又称网络世代、互联网世代,统指受到互联网、即时通讯、短讯、MP3、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科技产物影响很大的一代人。
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2020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Z世代在2019年达到24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32%,超越千禧一代(Y世代),成为全球人口数量最多的一代人。而在我国,截止2020年11月,Z世代人群的统计数量达到了3.25亿人。Z世代的孩子已经长大,所发挥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那么他们到底是怎样的一届年轻人?
2019年2月,著名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发表了一场名为《削弱Z世代以及破坏大学和民主制度的三种可怕想法》的演讲,对时下美国Z世代的特点及产生原因进行了解读。尽管这个演讲说的是美国年轻一代,但这其中依然有很多教育方面共性的问题,也值得我国的家长反思与借鉴。
在演讲中,Haidt直接抛出了九五后美国青少年的通病——心理健康水平呈“断崖式”下降。与1982-1998年出生的千禧一代相比,1995年后出生的Z世代生活态度更“丧”、内心更脆弱、思维方式更加狭隘、为人处世更加缺乏同理心。这主要表现在:沉迷于电子产品、抑郁症发生率在大幅上升、更容易自我伤害、更擅长用攻击他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演讲中,Haidt在罗列了美国Z世代所暴露的这些问题后,进一步剖析了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在他看来,有这样三种不利于人格健康发展情况,导致这届年轻人的心理状况出现了问题,最终将他们一步步养成了生活的“失败者”:家长问题: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娇惯;孩子问题:过于放大自己的感受;价值观问题:“非黑即白”的一刀切取向。
在Haidt看来,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育儿方式的变化,是致使当今年轻一代成为这副模样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父母在焦虑不安之下对孩子过分保护;孩子自由玩耍的机会被剥夺。那么,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改变这一切呢?2018年,Haidt与美国知名宪法律师雷格·卢金诺夫(Greg Lukianoff)合著出版了《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一书。
在这本书里,两位作者针对上文三条认知误区,提供了中肯的建议。作为家长,要敢于放手,帮孩子为走好人生道路做足准备,而不是为他们铺好现成的道路。要让孩子明白,真正会对我们造成负面影响的不是外部事件本身,而是我们思考这些事件的方式。要教会孩子不要简单把人群划分为“好人”与“坏人”,善与恶的界限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
除此之外,Haidt的建议还包括了:限制并优化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鼓励孩子多阅读;保证孩子拥有充足的睡眠;给孩子更多的休息时间和更少的监管等等。养育是全世界共同的话题。在我国父母被“焦虑”与“内卷化”所裹挟的同时,在世界另一端的美国家长,其实也正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在我看来,Haidt的演讲和著作深刻反映了当今美国社会的教育现状。他在演讲中提到的一个观点让我特别认同: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欢迎养育方面多种观点的碰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汲取各家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升信息掌握的层级、夯实自己的育儿认知,永远是培养出人格健全、自信强大的孩子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