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失恐惧:你到底在恐惧什么?

作者: 钟雨庆

来源: 百科知识

发布日期: 2021-05-10

本文探讨了“错失恐惧”这一心理现象,分析了其定义、分类、影响因素及其对个人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并指出虽然错失恐惧不是病,但应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多参与线下社交活动。

刚学习几分钟,就不自觉地拿起了手机;只要断网就感到焦虑,生怕错过任何消息;不停地刷微博、刷抖音、刷朋友圈,生怕错过别人分享的动态;刷久了自己都觉得没意思,但还是照刷不误,不想错过任何最新动态……如果这些时刻你都不陌生,那就不妨了解一下“错失恐惧”吧!

错失恐惧最早由美国作家安妮·斯塔梅尔提出,随后心理学家对其进行了概念界定。心理学家沃瑟姆在2011年提出,错失恐惧是指对后悔的恐惧,而这种恐惧来源于个体对于社会交往、新体验、有利投资或其他正性事件的担心,因此个体强烈期待持续跟进他人所做之事。2017年,又有研究者将错失恐惧定义为:个体因担心错失他人的新奇经历或正性事件而产生的一种弥散性焦虑。

错失恐惧是一种弥散性焦虑,因此属于焦虑的一个亚类。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针对错失恐惧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和细化。总体而言,错失恐惧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线上背景中的状态性错失恐惧,是指由频繁使用网络所引发的错失恐惧。《2019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网民平均每天用手机上网时间达5.69小时。长时间使用网络是产生错失恐惧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类是社交媒体错失恐惧,是指个体因为担心错失社交媒体中的相关内容而产生的错失恐惧,外在表现为频繁刷新各大社交媒体的消息及动态。第三类是饮酒错失恐惧,是指个体因担心无法参与饮酒活动而产生的错失恐惧。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共有三类因素会影响错失恐惧的产生。第一大类影响因素是个人的心理因素。首先,人格特质会影响错失恐惧的产生。研究表明,表现出好社交、外向、热情等人格特质的人,错失恐惧水平一般较高。

其次,错失恐惧可以理解为个体在进行自我调节受阻时产生的现象。成功的自我调节必须做到以下三种基本心理需要都得到满足,分别是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和关系需要。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没有足够的自主权,或者没有事情让其产生胜任感,都会增加其产生错失恐惧的可能性。关系需要得不到满足在日常生活中也很普遍。

人是社会性动物,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关系需要才能得到满足,而在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孤独,这种关系需要的缺失也会导致错失恐惧。第二大类影响因素是社交媒体的使用。研究表明,社交媒体使用强度与错失恐惧呈显著正相关。通俗来讲,就是社交媒体使用强度越强,错失恐惧的程度越深。同时,也有研究发现,当人们无法使用社交媒体时,个体的焦虑水平会上升。第三大类影响因素是年龄和性别。

有研究得出结论:年轻人的错失恐惧水平往往更高,而且男性高于女性。

错失恐惧会导致人们对智能手机的使用出现问题,包括手机成瘾、“低头症”等。错失恐惧对心理的影响也不可忽视。首先,它会影响个体的线上易感性。线上易感性是指个体身心健康及其个人声誉容易受线上活动影响的程度。错失恐惧水平高的人会过度在乎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的形象和言行。

其次,错失恐惧会影响个体的压力感,当一个人发现自己出门没带手机时,就会备感压力,这也是错失恐惧导致的后果。最重要的是,错失恐惧会导致抑郁等消极情绪。有研究证明,错失恐惧与幸福感、自尊等积极的心理健康指标呈显著的负相关。

有一些媒体在介绍错失恐惧时,常常称之为“错失恐惧症”,但实际上错失恐惧并没有达到精神病理学的标准,只是具有轻度或中度的心理与生理症状,因此严格来说它不是病。不可否认,网络社交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导致一些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我们还是要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多参加一些线下的社交活动,感受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深度与温暖。

UUID: fa99a014-6962-434a-b49e-9ee9743ccb03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百科知识公众号-pdf2txt/2021年/2021-05-10_刷微博、刷抖音、刷微信……你到底在恐惧“错失”什么.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38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