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40万具“尸体”安详地躺在豆瓣社会性死亡小组。社会性死亡小组内,小组成员自嘲为“尸体”。社会性死亡本是指个体被社会抛弃,但在豆瓣小组,它则意味着“公开处刑”——在公众面前出丑,尴尬到没脸见人,只想地上有条缝能钻进去。所以聚集在此的人,要么自己曾被公开处刑,要么热衷于看别人被处刑。
在这里,有大力少女不小心把办公楼的厕所门拔了出来;有年轻人在景点解三急被游客围观;还有小同事在公司用屁股走路误闯高层会议……这些“尸体”被“火化”时都收到了集体“默哀”的最高赞礼。
DATAMUSE爬取了豆瓣“社会性死亡”小组内的共4万多篇发帖内容,并运用算法分析了每一篇分享帖中社死事件的发生场景、面对人群和出丑原因。我们清洗并归纳出了近100个社死场景,并且按照分类制作了一个可视化气泡图。
根据视觉效果,我们把气泡图称之为“社死乱葬岗”。在社会性死亡“尸检报告”的H5里,你还可以点击每个小气泡,查看上万种不同的“社死姿势”。同时,我们通过每篇帖子的点赞、评论、收藏数量,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计算出了相应的“社死值”,并建立了陈“尸”馆(社死名人堂)。根据社死值,我们把陈“尸”馆中的帖子进行了分级。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直接进入社会性死亡“尸检报告”。
注意!前方社死高发路段,请谨慎驾驶。
作为线上社死的扛把子,“微信”里的社死事件数量排名第二。花里胡哨的微信备注,手贱误触的拍一拍……一旦遇见了“长辈”“老师”“前任”这样的微信好友,就会产生一种难以言说的滑稽和尴尬。但是,社死场景千千万,线下空间占大半。相较于在线上,在线下面对面发生的尴尬事件更容易让人“社会性死亡”。在4万多篇帖子中,“教室”“学校”“职场中”“厕所”等实体空间都稳居社死高发场景的前五名。
在社会性死亡“尸检报告”里,可以按照你的兴趣翻找“尸体”。
在一项有关社交尴尬程度的研究中,研究者让参与人员阅读线上和线下场景发生的尴尬事件,然后就尴尬感打分。结果表明,面对面发生的糗事更容易让人感到尴尬,并且程度取决于他人的反应。在实体空间里,做的尴尬事被人看光光了,你很容易从别人扭曲的面部表情中读出“我在替你尴尬”的脚趾抓地感,这会让尴尬程度飙升。但在微信这类网络空间里,眼不见心也不那么烦,隔着屏幕,情绪的传达受到一定限制,所以总归好受一些。
我们发现,社死帖子中与“屎尿屁”相关的帖子占了20.6%,“性”或“性别”相关的帖子占比约22.7%。拉屎、撒尿、放屁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在日常生活中并不算体面的事情,比如我们会用其他说法来描述拉屎——“上大号”、“蹲坑”等,这些更为委婉的描述,正说明排泄这件事不太好摆在台面上来说。
“性”与“性别”相关的话题更是私密的,我们也会用更为委婉的方式去描述它们,例如月经常用“姨妈”、“那个来了”代替,性生活则可能用“搞黄色”、“做羞羞的事”等词来表达,这些都是在公共场所羞于说出口的内容。“屎尿屁”、“性”与“性别”相关的内容,更多属于隐私的范畴。当这些隐私暴露在公共场所,便更容易尴尬。
卡迪夫大学心理学家雷·克罗泽(Ray Crozier)在研究中发现,让人尴尬脸红最典型的原因就是隐私暴露在公众眼中。比起一脚踩上香蕉皮摔了个大马趴,裤子突然滑落到脚踝可能更让人尴尬。除了隐私泄露之外,还有其他几种常见的尴尬情境,比如:语言上的错误:不合适的行为:健忘或缺乏知识技能:
俗话说得好,年轻人要勇于“做自己”,豆瓣社死组的“尸体”们可以算是这条真理的践行者。
除了在脑海里循环播放尴尬场景,分享尴尬的经历是将尴尬情绪积极化的一种方式。当社死发生的时候,我们会焦虑、回避,恨不得想直接逃离地球换个地方重新生活,但也会试图解决它。一篇研究尴尬重要性的论文表明,发生尴尬事件时,如果选择回避或者忽视尴尬,和别人的互动就会变得不舒服,这甚至是无限期的——见到一次就回忆一次尴尬至死的经历,甚至下辈子你都不想再见到对方了。
但如果选择直面尴尬,用幽默的方式直接表达出来,别人反而会接纳一个真实的你,从而建立起更和谐的关系,于是分享尴尬反而成了一个良好的社交举动。回避是一种消极的保护机制,对应着“保护面子”的动机,而幽默则可以让你“重拾面子”。另一方面,社会性死亡小组本身就是一个小圈子,分享尴尬事件是其主要内容。在这个小组里展现尴尬的经历,让沙雕网友们大敲键盘打下“哈哈哈”,这不是惩罚性的嘲笑,而是一种赞许和荣誉。
让别人快乐加倍,让自己获得满足感又缓解尴尬,可谓一举两得登上人生巅峰!但如果发帖分享都无法让你从社死中缓过来,最后再给一个小贴士:不断告诉自己可能在经历“聚光灯效应”。当你以为大家都在盯着你时,那可能是你的错觉,你并没有得到那么多的关注量,别人也不会把你的尴尬事儿记到天荒地老。你所感觉到的“这个人怎么这样”的评价不一定来自真实的他人,也可能是想象中的。笑一下算了,人还得向前看。对吧:)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就可以来社会性死亡“尸检报告”。一边沉痛“默哀”,一边获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