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爱上阅读,是无数家长殷切期盼的。可阅读习惯的培养,并不是通过一个书单或者几次亲子阅读,就可以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技能,急不来,也没办法一蹴而就,立竿见影。今天这篇文章,是果仁妈邀请好朋友阿墩尝试从更大,或者说更本质的角度,梳理家长的阅读观念,观念理顺了,才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操。
文中提到的几个阅读观念,很值得思考:认字、作文都是阅读的些许产物,它最重要的作品,是阅读者本身;培养儿童的阅读习惯,很大的一部分阻力其实不是来自于孩子,而是来自于父母本身对这件事情的畏难情绪;我们必须保证孩子的早期阅读经历一点都不痛苦,只有这样,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他们才会愉快地回到阅读之中。
记得我小时候,大多数父母把课本以外的书叫做课外书。
课外书等同于闲书,他们不但不会大力鼓励阅读,甚至会制止,认为浪费时间。现在这种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外书的阅读被视为拓宽视野,增强思辨能力的一个积极的渠道。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对阅读越来越重视。语文老师会提出阅读书目,提倡每日阅读不低于30分钟,尤其是“大语文”概念的提出,更让家长们对于阅读生出了焦虑感。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家的焦虑就变成了,我的孩子不爱阅读怎么办?
我试着在自己的经历和阅读过的一些书籍基础上,来谈一点在“家长如何面对阅读”这件事上的看法。
你真的认同阅读的重要性吗?这句话听起来像是废话。如果不认可阅读的重要性,看见孩子不爱看书怎么还会焦虑?我想强调的意思是,家长对于“阅读的意义”的理解:我们为什么想让孩子阅读,我们希望孩子通过阅读获得什么?
我的看法是,不仅仅在于期待阅读可以让孩子提早认字,可以写好应试作文,可以提高考试成绩;而是认可人的健康发展不能离开阅读,我们需要终身阅读的能力,以此获得系统的信息,训练大脑,在生活中能够思辨,能够获得新知,进而咀嚼出自己的三观,循环往复,不断休整,更新,以此指导自己的人生,寻找生命的意义。说的很虚,但我认为这也是根本。
阅读是终身学习需要的能力,它不仅仅只是孩子当学生的时候需要,在校期间需要,它应该贯穿一个人的一生。认字、作文都是它的些许产物,它最重要的作品,是阅读者本身。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反而能够在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这件事上放松下来。
因为它是一个长期技能,急不来,也没办法一蹴而就,立竿见影。所以,启蒙晚了,孩子还没爱上阅读,都不用着急,如果你真的重视阅读,你有足够的时间去推行自己的理念。这是信念问题。其次,幸运的是,阅读是最易获得的、最公平的认知渠道,几乎所有人都可以学会阅读,我们要有足够的信心。只有我们真正认同阅读,才能有真实的驱动力去落实在行动上,才会有耐心、动脑筋去引导孩子阅读,去享受在一起的阅读时间。
与其一直在线求助,不如打开一本书。这个我想说的是,去行动。身边也有些朋友向我咨询过孩子的阅读问题,我刚开始都很热衷去分享经验,推荐书籍,推荐文章,但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他们还会重复问我同样的问题。我才知道,他们之后并没有积极施行引导孩子阅读的尝试。他们把这件事情停留在自家的“育儿问题”框框中,悬而未决。其中有一个重要的阻碍,就是畏难情绪。
我们都知道拖延症,拖延症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害怕困难,觉得一件事情做起来不会容易,就一直拖着不做,但是心里明白这件事很重要,不做不行,就这么产生了焦虑。焦虑需要靠行动去化解。
培养儿童的阅读习惯,很大的一部分阻力其实不是来自于孩子,而是来自于父母本身对这件事情的畏难情绪:在还没开始,或者刚开始不久遇到些不顺利,就容易撂挑子,不自觉地停顿下来。
从我的经验看,当我们在焦虑孩子怎么不爱阅读的时候,不必一直泡在公号里,一遍又一遍搜寻如何培养阅读能力的文章,这些文章,包括我写的这篇,都是他人有限的经验之谈,就算是学者的研究报告,也只是具备指导意义。你的孩子,你的家庭只有你自己最了解,如果真的想解决这个问题,那最好的办法就是,今天就和孩子一起打开一本书,明天继续打开一本书,日复一日,在具体实践中去总结个人经验。
或许还可以反观下自己,我们最近的阅读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场景下发生的?感受如何?我们的最新感悟、触动以及思考源自哪里?如果你很久没有阅读了,也请从今天开始打开一本书,找到当年阅读的感觉。如果不能感同身受,又怎么在阅读这件事情上和孩子产生共鸣?
你真的认可阅读是一件享受的事吗?“我们必须保证孩子的早期阅读经历一点都不痛苦,只有这样,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他们才会愉快地回到阅读之中。
但如果这段经历反反复复充满痛苦,那么我们最终培养出的只能是学校阅读者,而不是终身阅读者。”这是《朗读手册》一书写在最前面的话,我很认同。“学校阅读者”的意思就是,出了校园就再也不阅读了,在中国,这种情况是,有些学生通过了高考后,就再也不阅读了。一个人会爱上阅读,一定是因为在阅读里获得了乐趣,也许是一个故事,也许是某个观点,某个领悟,从而将阅读继续下去。如果破坏了这种乐趣,阅读习惯自然很难形成。
还记得孩子们在更小的时候,他们追着我们问的十万个为什么吗?孩子天生地对这个世界有求知欲,这是成长的本能。如何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如何解答他们的问题,阅读当然是重要的一个途径之一。保护好这个生来就有的能力,孩子就可以在阅读中寻找到乐趣,有了乐趣,就可以持续。所以,不要逼孩子读书。我们可以要求孩子读书,规定孩子阅读时间,但不能逼迫。孩子不耐烦了,想去玩了,读不下去了,那就停下来。这么容易就放弃了?
不是的。良好阅读时机的寻找也需要耐心和一次次尝试,并总结经验。这谁也替代不了家长,没法儿偷懒。
阅读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它肯定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需求而做的。比如,为了知道一个有趣故事,为了一个很酷的人物,为了解决某个问题,为了阅读时的亲密,为了和朋友有话题,或者只是为了高兴……但不可能是为了别人,父母也不行。那么,如何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如何引导孩子持续阅读?
这里再强调一次:请从了解孩子的兴趣开始入手,不能只看见书,要看见孩子。阅读习惯形成的真相是,孩子在书中找到了他的兴趣。在了解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孩子的阅读水平以及个人兴趣去选择书目,在轻松的氛围下,不断尝试。(文末我会为大家推荐几本指导阅读的书籍。)
给孩子一些自由阅读的悠闲时间。阅读是一种闲情逸致。在自在舒适的时刻,或者内心有需求的时刻,最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掐着表,赶着时间,心里有很多情绪在冲撞,是很难达到这种来自自我驱动的满足感的。让孩子能闲着,这在当下的教育中,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目前普遍现状是,孩子没有太多自由玩耍的时间。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有那时间,不如用来学点……”“作业都做不完,哪里顾得上……”等等。这是现实。我们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安排时间,什么非常要紧,什么没那么要紧,什么可有可无,什么是浪费时间。那阅读放在哪个序列中?
这又回到一开始的那个问题了——“你真的认为阅读重要吗?”重要到你可以为孩子计划出一段空闲的时间,让他没有负担地闲着,看些书,或者是乱翻书,胡思乱想。
人在有空的时候才能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去创造,去验证。哈佛大学有个“院士协会”,创办的初衷是当时的校长认为“我们已经走到整批地培养庸人的境地”,“假如一个青年具有突击队员的素质,就不该把他当作步兵来培养。”那么要怎么培养呢?就是给他们自由。
协会每年从世界提名挑选8-10名青年院士,他们在哈佛享有三年的副教授待遇,却没有任何教学任务,可以专心致志、自由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研究,至今已经产生了16位诺贝尔奖得主。由此可见自由探索的重要性。闲暇赋予了孩子自由,他们可以积极投入到自己的兴趣中去。这不仅能解决阅读需求,也许还可以解决专注力、创造力的问题。
最后,多买一些书放在家里,每天用15-30分钟来阅读。听起来并不难,做起来需要坚持。
人为地、有意识地去打造利于阅读的良好空间。如果可以的话,为孩子准备一个阅读角,一个阅读时可以静下心的自在小角落,家里的书孩子能够随意取到。方便的话,有时可以去图书馆阅读,感受下一起阅读的氛围。如果家长实在很忙,每天抽出15分钟的时间,有效地陪伴孩子一起阅读。怎么算有效呢?就是大人孩子都高兴,就是有效陪伴了。每天15-30分钟,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
这是参考美国RENAISSANCE的阅读报告《WHAT KIDS ARE READING》里得到的数据。平均每天15分钟是最低值,比较理想的是平均30分钟及以上。
这次梳理的多是观念问题,观念理顺了,就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操,制定适宜的阅读目标,让阅读向更良性的方向发展。最后的最后,要实际操练起来。我们没法看着教学视频学会游泳,只有跳下水去扑腾才能学会。推荐三本更有实操指导意义的书。
1. 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作者说,他写这本书“不是教孩子‘如何’阅读,而是教孩子‘渴望’阅读”。书中梳理了阅读教育在美国的历史和现状,强调为孩子大声朗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朗读的具体指导。我第一次读到的时候,觉得相见恨晚,很受启发,推荐给了很多朋友。2. 南希·纽曼《阅读力:简明五步点燃孩子阅读激情》3. 贾森·布格《阅读力:未来小公民的阅读培养计划》这是我最近阅读的两本书。
两位作者都从自身的研究和亲身经历去讲述,他们在育儿过程中,如何成功引导孩子热爱阅读,有理论,有故事,对家长有启发意义。
其中,南希·纽曼在书中提到的“让孩子自由玩耍”和阅读的关系的重要性值得我们反思;贾森·布格总结了“生而阅读指南”,提出“互动式阅读”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实施的具体指导。总之,眼下让很多孩子长期处在比较放松的家庭环境中,比平常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非常适合行动起来,和孩子一起阅读。
【文末彩蛋】果壳童学馆还给大家准备了一套分龄阅读指南,从0岁到12岁统统都有!关注果壳童学馆,回复“分龄”两个字即可拿走!(先关注,再回复哦)- END - 作者 | 阿墩,前旅游杂志主编,7岁男孩的妈妈,现致力于研究儿童阅读、动画与儿童戏剧,经营OHIWONDER 公号。编辑 | 章鱼妈,一个三岁男孩的妈妈,经营「躲起来发呆」公号。参考资料丨《第三只眼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