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买被吓?娱乐恐惧的心理学解析

作者: Margaret

来源: 果壳

发布日期: 2021-05-01

本文探讨了人们为何愿意花钱体验恐惧,如看恐怖电影、去鬼屋等娱乐恐惧活动。通过心理学研究,揭示了恐惧与愉悦共存的复杂情绪,以及这种体验对个人情绪表达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当你对着大银幕上的恐怖电影想看又不敢看的时候,当你抱着“视死如归”的决心踏入鬼屋的时候,当你站在跳伞台上即将自由飞翔的时候,你是否会扪心自问:我怎么就花钱买被吓呢?

花钱体验恐惧,包括极限运动、看恐怖电影、去鬼屋等,是一种“娱乐恐惧(recreational fear)”活动。恐惧会出现在令人愉悦的活动中,让人感受到一种恐惧和愉悦混合的奇妙体验。完全确定的现象令人感觉无聊乏味且毫无动力,太多的不确定性则可能引发难以控制和令人不快的混乱。

然而,像鬼屋这种只是具有少量不确定性的娱乐恐惧,可以被视为一种游戏的形式——低成本、无风险、引发恐惧体验的探索活动,就像是追逐游戏中的孩子体验到的刺激一样。

恐怖电影学者史蒂文·施奈德(Steven Schneider)认为,这源于人们被社会规范束缚压抑下的一种渴望,它驱动我们自行寻求刺激。最新的心理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人类或许痴迷于恐惧与愉悦共存的复杂情绪。

丹麦研究者马克·安德森(Marc Andersen)与乌菲·施约特(Uffe Schjoedt)为了探究娱乐恐惧中恐惧和愉悦的共存方式,邀请了鬼屋“反乌托邦”(Dystopia Haunted House)的110名游客参加实验。安德森让游客佩戴心率监测器进入鬼屋,并选择了该鬼屋三个最恐怖的地方拍摄视频,对游客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进行评估。

同时,在进入鬼屋前与出鬼屋后,游客都需填写一份自评问卷,评估自己对全程以及上述三个最恐怖的地方的愉悦感和恐惧感。

结果发现,对于三个恐惧点,游客自我报告的恐惧和愉悦呈∩型曲线关系,这说明适度的恐惧程度可以让愉悦体验最大化。结合心率波动的结果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游客的心率值与恐惧程度呈正性相关,越感到恐惧,心率就越快。而游客的愉悦程度和心率波动呈∩型关系,进一步说明了存在一定的恐惧感能够实现愉悦感的最大化。

研究结果也说明,我们的实际情绪体验、表现出的行为和生理状态不总是一致,我们很可能感受到愉悦,但不展现出愉悦的行为。该研究还发现,去鬼屋的动机也会影响愉悦感的感受:自愿去鬼屋的游客比被陪亲朋好友去的人,会主观体验到更多愉悦。鬼屋中的愉悦体验也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游客会比男性体验到更多的恐惧和更少的愉悦。

作为一种古老的情绪,恐惧一般被认为是人们面临威胁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通常还伴随着生理和心理的防御反应,恐惧一般都被分到消极情绪这个类别当中。但我们为什么还会花钱买惊吓呢?因为我们需要表达自己的情绪,充分体验各种情绪,不管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

根据心理学家弗里茨·波尔斯(Fritz Perls)有关完形治疗的观点:没有完成的情绪,会阻碍我们前进。

有的人小时候明明很怕毛毛虫,但是为了塑造坚强的形象,却不敢流露出恐惧——这就是“难以充分地体验情绪”。但不论你承不承认自己很害怕,这些情绪都没有消失,它们还会不断出现,要求被充分体验到。如果你不想停下前进的脚步,不妨花点时间觉察和梳理自己过往的情绪,再次充分体验它,并接纳它的存在。然后,你才能真正从这种情绪里“毕业”。自愿去鬼屋的你,就可以享受充分体验恐惧及与之伴随的愉悦哦!

UUID: ad34b7f2-51f4-4c87-be86-e44a50388d63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21/2021-05-01_好变态!但我好喜欢.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8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