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在景山公园还可以看到中轴线的标志。站在景山公园,可以前观天安门,后看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这让很多人好奇,中轴线到底有多长?到底直不直?要说中轴线,还得从金朝讲起。金宣宗贞祐三年(1215年)五月,建成仅62年的金中都被蒙古大将木华黎率军攻陷,改称燕京。
此后,倾向汉化的忽必烈在蒙古内部的权利斗争中取得胜利,于1260年在开平城(后改称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即汗位。至元元年(1264年),在彻底解决了与阿里不哥的汗位之争后,忽必烈改燕京为中都,以为陪都;又于至元四年(1267年)决意迁都中都。但是,原先的金中都宫城已是焦土,需先另寻新址建城。忽必烈先在金中都郊外的离宫居住办公,新城的营造事务则由刘秉忠主持。
至元八年(1271年),蒙古改国号为大元。至元九年二月二十七日(1272年3月28日),中都改称大都,是为元朝的首都。上都则改为陪都。
经过1267至1285年的建设,元大都已具规模。此后数年间,原先居住在金中都的数十万居民陆续迁入大都。铺开地图,金中都与元大都的位置关系一目了然:白色为元大都,黑色为金中都。今天北京中轴线的北部一段即在元大都当中穿过。从初期的3.75千米,到明清时期的7.8千米,再到后来的继续延伸,北京中轴线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北京发展的缩影。
在嘉靖年间完成北京外城建造后的几百年里,北京城都没有被“填满”过,在外城一直有着大量的空地,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中轴线也没有延长的客观动力。但从20世纪80年代起,北京的发展急剧提速,中轴线也随着城市扩张而一步步延伸。其中,向北的延伸借助亚运会、奥运会两次大事件上了快车道,而向南的延伸缺少借力,仅靠城市自然发展的动力,就显得慢了一些。
不过,随着大兴国际机场落成和一系列利好政策的颁布,未来的南中轴足够令人期待。
北京自元大都以来七百多年的历史,和百姓的烟火气,与中轴线难解难分。而我们也不妨沿着这条一直在生长的长线,去探索北京走过的路,去发现古老与现代共生的北京。北京中轴线不仅与子午线有2°左右的偏角,而且向东偏移了约130米,不在老城的正中。至于偏移的原因,就要向元大都溯源了。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哪些特别的色彩?
常见的是灰、红、黄、蓝、绿,具体分布上,不同区域则各有特点。钟鼓楼一带,除了钟楼、鼓楼两座地标建筑鲜明的黄色和红色之外,中轴线北端的色彩以胡同中砖瓦的灰色为主,点缀一些红色和其他颜色(主要来自宅门和窗户)。地安门周边,商业氛围为灰色的主基调增加了更多彩色,但在近年来的改造中有所减少。曾经的皇城(特别是故宫周边),建筑色彩顿时鲜艳起来。红墙与黄色琉璃瓦的组合无疑是北京中轴线色彩的高潮。
天安门广场周边,色彩自成一体,以石材的自然暖色为基调。大栅栏的商业建筑,大量使用绿色。先农坛内外,传统建筑的蓝黑色琉璃瓦给人的感受与皇城的黄色琉璃瓦截然不同。中轴线沿线现代建筑最密集的区域,色彩稍显杂乱。如何在中轴线上来一次“穿越”?地方还是那个地方,事情还是那些事情,当下与往昔,似乎没有变,又似乎都变了。
继中国图书奖获奖图书《长城绘》之后,帝都绘团队又捧出《中轴线》,继续采用信息可视化形式,通过三十九张主题信息图,将常看常新的北京中轴线按三大板块细细呈现。就算足不出户,也可以来一次过瘾的卧游。关注北京中轴线本身——比如它的缘起和功能,也关注北京中轴线对城市的影响——比如它的倾斜和对称。中轴线并不只是一个物体(物质的),还是一种规则(非物质的)。关注组成北京中轴线最重要的要素——建筑。
中轴线及其沿线范围内现存及曾经存在过的250余座建筑(群)及构筑物在纸面上展开,几乎涵盖了从古至今所有的建筑种类,其中包含很多北京第一、中国第一,乃至世界第一,俨然一座建筑的博物馆!关注北京中轴线及其沿线发生的故事。这些故事按照各种各样的人类活动被归类和讲述,不同时空的人“共同”购物、吃饭、玩乐,正如你今天在中轴线上的活动一样。
这也是北京中轴线最有趣的一点:它不是凝固的历史,而是一条活的轴线,你我通过自己的生活,也在书写中轴线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