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后,一个普通游客的月球旅游实录

作者: 吴季

来源: 科学大院

发布日期: 2021-04-24

本文讲述了一个普通游客张军的月球旅游经历,从出发到月球的过程,以及在月球上的活动和感受,展现了未来月球旅游的场景和人类对宇宙的思考。

编者按:今天是第六个“中国航天日”。现在,嫦娥五号采样返回,天问一号即将着陆火星……中国的深空探测正在大踏步前进。很多人已经在期待月球科考站、月球基地了。也许再过几十年,普通人来一次月球之旅也不是稀罕事了。那么,往返月球到底是种什么体验?或许,科幻小说家的绮丽想象能给我们答案。下面我们就随着《月球峰会》小说的主人翁张军去体验一下~

从哪里出发河西走廊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出了当年的中国首都长安(今西安)先向西,再向西北走400千米,就进入了著名的河西走廊。称它为走廊,是因为它的北面是杳无人烟的阿拉善大沙漠,南面是连绵不断的海拔4000米以上的祁连山,单单中间这一条长达1000多千米的狭长地带,水草茂盛,非常适合人类生存。月球旅游公司的专属发射场就建设在这里。

从海拔不到1000米的平原地带的天地往返飞船维修和总装厂房开始,可以看到一条长长的磁悬浮轨道向东南方向的山上延伸过去,直至看不见为止,它的尽头在海拔5000米高的飞船点火位置。从厂房出发,搭载着飞船的可重复使用磁悬浮发射平台,将向着5000米高度的起飞点加速行驶。到大约2000米高度的时候,时速已经超过声速,固定在平台上的两个助推火箭也开始点火。

在接近5000米高度的时候,速度已达约3倍声速,这时飞船开始点火起飞。用这种方式,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地面上可重复利用的设施,减少起飞后需要回收的部分,使成本降低。目前只有中国的月球旅游公司和俄罗斯的一个载人发射场使用这个方式。

2068年12月下旬的一天,张军到达出发旅客的等待区。他身穿浅蓝色的舱内航天便服,和另外4名乘客及一名驾驶员坐在游客等待区的椅子上。这时,开往飞船发射平台的通勤车来了。

送行的人在发射观礼台看到:载有飞船的发射平台慢慢地开动了,沿着轨道逐渐加速,在半途中突然看到平台上的重复使用液体发动机开始点火,平台明显加速,明亮的尾焰沿着山脊逐渐升高。这时也可以听到隆隆的声音传来。火焰的移动越来越快,越来越高,就在接近祁连山顶峰之前,另一个火焰又点亮了。这是飞船的发动机点火了。很快,飞船离开山顶向空中飞去,逐渐消失在了云层中。

到月球需要转“船”飞船里,整流罩已经打开,飞船入轨了。大家都打开头盔的面罩,相互之间开始说话。张军的座位就在驾驶员旁边,他和驾驶员聊起天来。“你是第几批啊?前辈。”张军问。“我是第六批,张局长是第九批吧。我们那一批共20人,差不多一半退役后都到月球旅游公司来了。能像你这样的很少。你是我们的光荣。”驾驶员显然很尊重张局长。

“你们也不错啊,看看美国的航天员,退役后哪里有你们这样的职业可以干啊,不但没有离开飞行,还有高收入。”张局长也对驾驶员夸奖道,显然他对月球旅游公司驾驶员的职位挺感兴趣的,并估计他们收入不低。

“你们一般工作几天,休息几天?”他继续问道。“我们一般飞一次大约10小时,从起飞到对接,最快2小时多一点儿,最慢需要56小时,因为需要在高度稍稍不同的轨道上等待。

但是公司会最优化地安排我们自己、俄罗斯、美国、日本、欧洲,以及少量印度发射场的起飞时间,充分利用时差,将等待对接的时间做到最少。我们在中转站需要停靠大约1小时,主要是卸载给养和交换人员。离开中转站后到落地也就是2小时多一点,加上起飞准备,和返回后的重力恢复,大约就是10小时。然后休息2天再飞。”驾驶员说道。

“乘客中有不配合或发生过不安全的行为吗?”看来张军真是来踩点的,已经开始工作了。

“我这一段旅程,即天地往返飞行,通常都比较好。首先,刚刚起飞,大家要么很紧张,要么很兴奋,精力都在适应太空环境上,不太可能找什么麻烦。我遇到的唯一一次奇怪的事儿就是,一个女士还没到中转站就喊着要回去。我们只好在中转站让她多停留了几个小时,等找到一个有空位的回程团,就让她回去了。她白白付了月球旅店3天的房费,仅仅在地球轨道中转站待了几个小时。”驾驶员说道。

“回程也比较轻松,旅客从月球回来,显然见多识广了,好像人也变得大度和宽容了,都很平和、客气,而且都兴奋地盼着胜利返航呢,所以不会出什么问题。”他继续说。

“哦,这倒很有意思。去过月球就变得大度和宽容了。那有没有遇到乘客在中途生病什么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你们如何处理?”张军继续从工作的角度问。“没有什么特别的病。我们对旅客的身体检查很严格,生理、心理,都要合格。确保不在路上出问题。”驾驶员很确切地答道。这时,飞船开始和中转站对接。驾驶员集中精力看仪表和操作,张军就停止了发问。

对接完成后,驾驶员指导旅客脱掉舱内航天服,进入中转站。

张军对这一切都那样熟悉。他曾经在中国的空间站工作过多次,有一次长达14天。这个中转站完全是按中国的空间站设计的,其设计、建造出于同一家航天企业。当然,由于内部实验设备都被生活设施代替,成本要低得多。它有三个舱段,里面有两名定期换班的常住工作人员,也都是退役的航天员。他们都已经知道了张军的到来,专门邀请张军和天地往返飞船的驾驶员一起喝一“杯”,其实既没有杯子也没有酒,而是红色的袋装果汁。

简短的联谊和叙旧之后,张军开始娴熟地在三个舱段间飘来飘去,仔细查看这里的布局。这里不像空间站那样到处都布满仪器,反而有很多人文的东西,比如艺术品等。由于没有了那些仪器,空间显得更宽敞一些。很快,从月球返回的旅客到了,他们热烈地和将要去月球的旅客们打着招呼,叙述着他们的经历。

接着,张军和其他4位旅客按指示,飘入了地月转移飞船。里面的两名驾驶员有一个也是航天员出身,另一个是月球旅店自己培养的驾驶员。

在飞船里,张军正在座位上体验着0.1个地球重力加速度的感觉。他将座椅放平,躺在座椅上,感受是不是有在地球上躺在床上的感觉。有一点儿像,也有一点儿不像。像的是不会从床上飘起来,不像的是好像轻轻地浮在床上,翻身的时候不小心还会腾空一小会儿,然后再慢慢地落下来。他把座椅收起来,恢复成椅子状,放下小桌板,把身上口袋里的一小瓶速效硝酸甘油拿出来,放在桌子上。

瓶子确实稳稳地放在了那里,并不会飘起来,里面的小药片也都沉在瓶底。他又把瓶子拿起来,轻轻地扔在空中,并让它旋转,不像他在空间站里,瓶子会在空中长时间地打转,不掉下来。在这里,瓶子确实落了下来,尽管不像在地面上落得那么快。张军感慨,当时肖家远的这个小小的设计,真是巧妙,不用惯性飞行,而是补充了一点点儿加速度,就使得很多事情方便了,提前让旅客适应月球上的六分之一的重力。当然,这要消耗一些燃料。

但是如果从月面生产这些燃料,就会比从地球上带上来便宜得多。

在月球轨道中转站换乘时,张军见到了值班的两名会说一点儿中文的俄罗斯驾驶员。这两名驾驶员也曾是俄罗斯政府雇用的航天员,经验丰富,退役后受聘于月球旅游公司。终于到达月面这时张军已经在月面载人飞船上了。他兴奋地看着舷窗外的月面景色,想象着当时“阿波罗计划”的航天员,他们在人类第一次就要着陆月球表面时的心情。很快,飞船落进了圆筒形状的起飞着陆场。

看不到一点儿月尘的飞扬,只有明亮的火光在筒壁上面的反射光,飞船稳稳地停了下来。侧面舱门打开,驾驶员指导大家,慢慢地走出舱门。“欢迎,欢迎!欢迎来到月球雨海旅店,请大家经过通道,到前台登记。”一名女性工作人员向大家问好。

张军进入了他的客房。一扇大的落地窗就在眼前,窗帘打开着,窗外黑色的夜空中挂着蓝色的地球。

尽管旅店开业后有很多人描写过从月球上看地球的景色,还有很多艺术作品描写此情此景,张军这几天在脑子里也想象过无数次,那应该是什么景色。但是,当你经过起飞,换乘,再换乘,着陆,来到这个地球以外的星球——月球的时候,你再看到这幅景象,还是会有更真实的,从另一个星球看地球的体验。若是没有上过月球的人,很难想象这种感觉。她那样美,纯净的蓝色,上面白云缠绕,陆地上的黄色、绿色也是那样鲜艳。

她那样大,又那样远,但好像就在眼前,触手可及。

张军关上门,走进了房间,又在窗前站了一会儿,想起了自己多年来的太空任务,都是在近地轨道,在那里看到地球时的心情,也是一种美的感觉,比他在做飞行员时从飞机上看大地的感觉要宏大、壮观。他在轨道空间站上第一次看到了地球和黑色的宇宙的分界线时,那薄薄的一层大气层,总使得他心里浮起一股怜悯的心情。

如果没有了这层大气,人类就根本无法生存了,而这层大气又是那么的薄,那么的脆弱,这进一步坚定了他保护地球的决心。但是和在月球上看地球相比,在空间站,基本上没有离开地球。在这里,你确实有一种从外星球看地球的感觉。触动你思考的,不仅仅是保护地球,而更多的是关于人类在宇宙中的存在,在宇宙中的位置,甚至是在宇宙中的责任。也就是说,除了保护地球,还会有社会和哲学层面的灵感的触动。

想到这里,他又想起离开地球时那名驾驶员说的,从月球回去的游客,都有一种变化,至少看起来都变得宽容和大度了。也许经过灵魂的触动,他们都开始思考人生和人类的未来了吧。

月面室外活动体验第二天早饭后,张军和同团的4名游客一组,在向导的带领下一起进入气闸舱,关上通往旅店方向的隔离门,穿上室外航天服。室外航天服的头盔、生保系统背箱都是常规的,就是在轨道空间站做舱外活动时用的那种。

另外,月球旅游公司还为月夜特别设计了头盔面罩。由于月夜没有了直射太阳光,头盔的面罩只需做好真空隔离,不需要有防护紫外线辐射的处理,因而透明度更高,当旅客带上后,可以更清楚地相互看到对方的脸和表情。大家都穿好室外航天服后,导游按动按钮,气闸舱开始减压,室内的空气被抽走,但是并不是白白放掉,而是被储存起来,返回来时可以再用。待气压与室外平衡,导游便打开通往室外的隔离门,大家依次来到室外。

月面在地球反射光的照耀下,很明亮,加上旅店的外墙是白色的,月面呈现一种梦幻的寂静之美。这道隔离门外有一个月壤砖铺就的小广场,广场上停着几辆三排座的敞篷月球车。大家上了其中一辆车,张军被安排坐在导游身边。车是用电瓶驱动的,慢慢地就启动了。通过头盔的耳机,可以听到导游的介绍。他们先去能源工场。经过30年的开采,在距离旅店大约1000米远的一片区域,已经有一个长方形的、最深处达5米的露天矿坑。

开采过的地方其实还可以再往下挖,只是如果再深一些,开采车上下会比较闲难,因此,矿区逐渐向远处延伸,越远处深度越浅。提炼燃料后剩下的副产品,也就是那些月壤砖整齐地排列在矿区内,今后如何使用,是否建造更大规模的人类居住区,还有待研究。这些建筑材料也是资源,可以出售,但是目前除了雨海旅店自身的需求外,附近还没有出现另外的旅店。

从旅店到这里,月球车都是沿着一条大约6米宽的道路在行驶。

道路也是用月壤砖类似的材料铺就的。月球车可以很容易地在上面行驶,并不颠簸,但时速只有5〜10千米,显得很慢。大家在距离停放无人自动采矿车最近的一处地方停了下来。每辆采矿车就是一个自动化的小工场。由于目前是月夜,因为能源问题,采矿暂停。如果是在月日的旅游团,可以直接看到自动矿车的工作情况。“矿车一边行走,一边把它走过的地方的一层月壤铲起来,然后经过车内的传送带将月壤输送到一个高温加热炉内。

同时在炉子的另一侧,向炉子中加入催化剂,促进氧原子析出。车上的大型太阳能帆板和自动跟踪太阳的聚光镜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和热能,对炉子加热。当到达需要的温度时,氧元素从月壤中分析出来,成为气体。这些气体进入一个低温的冷凝器,凝聚成液体。冷凝需要的低温,就是背阳面的环境温度,不需要低温设备。冷凝后的液氧,依靠重力自动流到下面的一个储藏罐子中。

剩余的月壤固体则进入矿车最下层的一个压缩舱,被压缩成月壤砖后,推出车外放到地面上。就这样,矿车一边走,一边生产,铲进去的是月壤,矿车开过去后,留下的是月壤砖。之后,另有一个机器人将矿车行走后留下的月壤砖收集起来,摆放整齐,就像刚刚大家看到的那样。”向导详细地讲述着,解除大家的很多疑问。

“那旅店的玻璃是如何生产的呢?”一个乘客问道。

月壤中有大量的硅元素,生产玻璃的过程和地面上类似,只不过输出的不是液氧,而是玻璃。从这里可以看到远处,有两个玻璃生产车在那边,已经停用很久了,因为大量的玻璃生产需求已经结束了。“但是能源的生产是持续的,因为需求不断。除了我们自己用以外,很多国家飞往深空的探测器,都在我们位于地月系统的引力平衡拉格朗日点L1点的燃料补给站,补充加注燃料。

大家看,能源生产矿车现在已经有三十多台了,而开始时我们只有不到十台第一代型号的矿车,成本也比较高。现在的成本只是开始时的三分之一,这要得益于大规模生产的效应。”向导显然还有其他兼职,对旅店的各项业务都比较熟悉。大家下车,以矿车、矿区、远处的旅店,以及天空中的地球为背景,由导游给大家照了相,就又回到车上继续前行。

接下来参观的是太阳能电站。

电站比较靠近旅店,一块块太阳能帆板占地面积也不小,大概有几千平方米。对能源的需求主要来自旅店各种设施,包括照明、空调、通信、生态循环与保障系统等。在月夜期间,能源消耗要求最小化。特别是后半夜,月日期间的热能储蓄基本上消耗光了,主要靠轨道上的太阳能电站,通过反射太阳光到旅店这里,每天提供大约200千瓦时的电能。向导向大家介绍了这里各分系统的工作原理。

由于轨道上用来反射太阳光的太阳能电站还要等一个多小时才能再次过境,他们没有看到太阳能帆板自动跟踪轨道电站的过程。最后月球车回到了出发时的气闸舱大门口。大家再经过出发时的反向过程,也就是进入气闸舱后,先在舱中充入空气,达到一个大气压后,脱掉舱外航天服,再打开通向旅店的隔离门,回到旅店内部。

回程的路张军他们这个团的月面载人飞船马上就要起飞了。他再次坐进了载人飞船驾驶员旁边的座位。倒计时准备,起飞。

飞船以大约一个地球引力的加速度起飞,因为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这个加速度已经足以使飞船起飞了。但是人在上面的感觉要比从地球上起飞舒服很多。这种体验张军以前也没有过。他甚至有一点儿享受这个过程,因为离开一个地球引力已经快四天了。在月球轨道中转站,他们碰到了刚刚经过一天半旅途就要抵达月球,眼中饱含期待神情的旅客。

很快,他们就进入了回程的地月转移飞船。

只感觉到一个轻微的震动,飞船就离开了月球轨道中转站,开始加速。晚上,在飞船经过地月系统引力平衡点,也就是通常称作拉格朗日点L1点附近的时候,驾驶员提醒乘客,看一下左边舷窗外的几个亮点。那里是月球旅游公司的能源加注站,有几艘停靠在那里正在维修和倒班的地月转移飞船。所谓停靠,实际上就是围绕L1点做圆周飞行,使飞船不离开L1点,伴随着月球一起围绕地球旋转。

随着飞船的前行,可以看出这几个亮点与背景中的恒星的关系在发生着变化。张军根据当前飞船的速度,估算了一下,他们距离那里有10000~20000千米。

第二天晚上,张军他们和地球轨道中转站对接,然后换乘到将带着他们返回地球的天地往返飞船上。可巧,驾驶员正好就是送他们上来的那个人,张军又和他聊了起来。“张局长这趟月球之行感觉如何?”驾驶员问道。很多新的输入,还来不及消化呢!”张军实事求是地回答道。“是吗?很多人回来后,都变得沉默了,或者叫深沉了,不知道他们都在想什么。看来你也是。”

“可能回到地面上得好好梳理梳理。”张军像是自言自语地说。“我主要负责这一段的航程,加入月球旅游公司之后,只有一次机会替班,飞了一次地月转移飞船,反正对接的方式是一样的,航程全都是自动导航,我也可以作为副驾驶去飞。那次是我距离月球最近的一次。”

“哦,感觉如何?”“月球很有意思,上面都是撞击坑。那些坑,大的和小的形状差不多,但也有一些区别,比如有的中间平坦,有的中间有山峰。如果仔细看,也可以看到一些山脉,这个可能是月球早期内部还有活动的时候产生的。但是撞击坑都是被动产生的,非常悲壮。她为地球挡了多少危险啊!”

“哦,你这样看,真有意思。”“最震撼的是当你在飞船上,随着轨道的变化,看到地球从月球背后升起的时候,你会感到我们的家就在那里,太亲切了。我之前从来没有对地球产生过那样的感觉。咱们生长在地球上,如果不离开地球,就不会有这种感觉。”

“她(地球)是蓝色的,非常美丽。”说到这里,驾驶员看了下张军。“这个感觉当年‘阿波罗’航天员曾多次描述过。

我们在近地轨道上也想找到这种感觉,但是不太一样,在近地轨道,仍然没有离开地球的怀抱。对吧?”张军问道。“对,我的工作就是飞近地轨道,天地往返。我始终觉得我在地球的怀抱里。与从月球看地球的感觉不一样。在近地轨道,我们离开母亲的怀抱刚刚一点点,就又回去了。我感到地球母亲非常伟大,总是拥抱着我们,我们想离开也不容易。

每次返回地球,特别是落地后,我都有这种感觉,母亲太伟大了,但是没有在月球轨道上看地球的那种感觉。”

驾驶员总结得很准确,张军完全同意,因为他也有同样的感觉。即将进入大气层,驾驶员开始关注各种仪表,他们的对话也就停止了。飞船进入大气层,出现了剧烈的震动。剧烈的震动之后,一下子就变得平稳了,是主伞打开了,“母亲”接住了刚刚还在空中的“孩子”。摇啊摇,摇啊摇。

一次重重的震动,整个身体都陷在座椅里,再也不飘了,“母亲”亲吻了他们,他们落地了。大约半小时的重力适应之后,舱门打开了。外面是灯光,很多灯光,闪烁着,一股寒冷的空气进来。对了,着陆场已经是寒冬了。

UUID: a9f7b701-2e59-49c0-8740-e603546d97e1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科学大院公众号-pdf2txt/2021年/2021-04-24_40多年后,一个普通游客的月球旅游实录.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347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