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长颈鹿搬家,需要花多长时间?在肯尼亚,人们花了15个月执行了一项“长颈鹿救援行动”,帮助9只长颈鹿搬了家——从一个即将被淹没的小岛,坐船搬到了大陆上的自然保护区里。这种美丽优雅的巨兽正在变少,救下的这9只更是属于最濒危的亚种之一。长颈鹿,正在遭受着无声的灭绝威胁。
过去30多年里,非洲的长颈鹿总体数量减少了40%,而这当中有些种类面临的灭绝风险尤其大,例如曾被列为濒危动物的罗氏长颈鹿(Rothschild's giraffe)数量下降了大约80%。罗氏长颈鹿(Giraffa camelopardalis rothschildi)也叫巴林戈长颈鹿,或乌干达长颈鹿。长颈鹿现有4种,罗氏长颈鹿被归到其中的北方长颈鹿。
它们曾广泛分布于肯尼亚、乌干达等地,但如今,非洲只有大概3千只罗氏长颈鹿,而其中生活在肯尼亚的只有约800只。在肯尼亚巴林戈湖的一个小岛上,有一小群罗氏长颈鹿在岛上生活着。最早,这个岛其实是一个与大陆相连的半岛。但是,近些年持续大雨,水位不断上涨,半岛变成了四面环水的孤岛,水淹了岸边的住房和商铺,也严重威胁了这几只罗氏长颈鹿的生存。
“巴林戈湖的水位上涨有一段时间了,但在2020年,水位上涨的速度变快了,”救助长颈鹿的非盈利机构“快救长颈鹿”(Save Giraffes Now,SGN)在近期的一份报告中写道。人工为岛上的长颈鹿补给新鲜的天然食物不太现实,而岛上食物变得愈加紧缺的问题,也可能影响长颈鹿的免疫系统和身体健康。因此,把岛上这群长颈鹿们撤离、转移到更安全的大陆区域,势在必行。
2020年初,长颈鹿保护组织SGN与当地几个保护机构共同商讨,开始合作设计、制定长颈鹿的搬家行动。就在与小岛隔水相望的大陆上,当地部门为这些长颈鹿找了一个新家,规划新建了一个长颈鹿自然保护区,占地大约17.8平方千米。然而,搬家必须要走的水路行程约1600米,而且水里还有鳄鱼出没,如何平安顺利地将这些瘦长高大的动物送达对岸,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麻烦问题。
对此,机智的救助人员虽然操碎了心,但并没有被难倒。针对长颈鹿的特点,人们特制了一款形如长方体箱子的大木筏,由船只在前头拖拽着前行。这款为长颈鹿(Giraffa)独家定制的大木筏,有一个自己的名字——GiRaft。若把这个拯救长颈鹿免于水淹的箱型木舟称为长颈鹿的诺亚方舟,似乎也不为过。
除了规划新的保护区、建造长颈鹿方舟等工作,在撤离行动正式开始前,救助团队还要做一项漫长艰苦、但也很重要的工作,那就是让长颈鹿先了解、熟悉这个以后要乘坐的方舟。方舟会停靠在小岛岸边,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在船上放置长颈鹿爱吃的美食,例如金合欢树叶、种荚和芒果等,并且让长颈鹿自由随意地上下船。一旦熟悉得差不多了,长颈鹿登上方舟、驶往新家园的日子也就到了。
2020年12月2日,雌性长颈鹿Asiwa成为第一只撤离小岛的长颈鹿。那时候,因为不断上涨的水位,Asiwa已经独自被困于一隅,无法回到同伴身边。由于Asiwa离船较远,救助人员对它使用了镇定剂。几天后,小长颈鹿Pasaka也走进了方舟,并顺利渡到对岸,与保护区里的Asiwa一同作伴。今年一月,岛上唯一一只雄性长颈鹿Lbarnoti成为第三次撤离的对象。三月份,第四次撤离的是一只成年雌性长颈鹿。
或许是因为过去几个月里完全习惯了方舟,它无需使用镇静剂,平静地搭乘方舟前往新家园,然后很快地便与三只同伴汇合。它们不再担心水灾,慢悠悠地熟悉这个宽阔平坦的新家。这时,岛上仍有5只罗氏长颈鹿,其中一只是刚出生没多久的长颈鹿宝宝。去年12月,雌性长颈鹿Ngarikoni在岛上生下了长颈鹿宝宝Noelle。
而与此同时,水位仍在缓慢地上涨着,小岛的面积正在不断缩小……由于移动幼小的长颈鹿宝宝风险较大,稍不小心可能就会对其造成伤害,因此救助团队决定把这对母女的撤离行动安排在最后面。4月2日,怀孕的Nasieku挺着大肚,迈上了停靠在岸的方舟。就在它准备大吃一顿的时候,工作人员立刻放下它身后的帘子,关上方舟的大门。
安全到达新家后,Nasieku终于再次见到自己的第一个孩子Pasaka——去年年底,第二次撤离的那只小长颈鹿。4月12日,长颈鹿Ngarikoni和它快5个月大的孩子Noelle最后乘船离开小岛。当小长颈鹿Noelle跟在妈妈后面走出方舟,踏上陆地扬起干燥的尘土时,在场的所有人都如释重负。目前长颈鹿们适应良好,保护区里食物充足。护林员说,长颈鹿看起来比之前更开心更健康。
从去年年初作出决定,再到最后一只长颈鹿迈着大长腿走出方舟,整个长颈鹿撤离行动持续了近15个月。当地两个社区原本闹了多年的矛盾,但在这次行动中大家不计前嫌,齐心协力共筑了长颈鹿方舟。“长颈鹿正在悄然走向灭绝,我们保护的每一只长颈鹿都弥足珍贵,”“快救长颈鹿”的主席David O’Connor说道。
成功撤离了这9只罗氏长颈鹿之后,保护组织开始考虑一个更加长远的计划——引进肯尼亚其他地区的罗氏长颈鹿,从而在保护区里建立一个更大的罗氏长颈鹿种群,该保护区预计可以容纳50只长颈鹿。最后,这些长颈鹿可能会被放归到生态环境更为丰富的东非大裂谷。和大象、犀牛等非洲野生动物相比,长颈鹿一直以来得到的关注都较少。
对此,IUCN负责研究长颈鹿的专家Julian Fennessy解释说:“长颈鹿是一种体型高大的动物,在动物园或自然保护区里,你总能很容易地就发现它们。而这可能给人们造成了一种错误的印象——认为长颈鹿的状况还不错。”高大的身型,也意味着较多的食物需求。罗氏长颈鹿每天大概要花16至20个小时的时间觅食。然而,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长颈鹿的栖息地面积不断变小,食物来源因此急剧减少。
另外,由于罗氏长颈鹿的各个小群体独立地散落在不同地方,群体之间的繁衍受到了明显限制。倘若这个全新的长颈鹿自然保护区能够成功地建立起来,更多的罗氏长颈鹿群体来此生活,那么,将来看到它们的概率应该就不会像现在这么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