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与先贤对话,是与智慧结缘,也是应该贯穿每个人一生的事。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在4月23日第26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我们搜集了重庆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山东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的图书借阅情况,以管窥大学生群体的读书之道。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我们得到如下一些结果:综合类高校的纸质图书引进量高于师范类、理工类高校;纸质图书的借阅量在下降,数字资源的获取热度在上涨;学历越高的人越爱读书,博士生借阅量几乎成倍增长。
数字资源热度上涨 纸质借阅数量下降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高等人才培养基地,高校每年都会大规模引进纸质图书。虽然各校有所差异,但整体来看,综合类高校的纸质图书引进量高于师范类、理工类高校。
以山东大学、武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4所高校2020年纸质图书引进量为例,可以看到,武汉大学和山东大学的纸质图书引进量明显高于陕西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师范类高校和理工类高校的专业有较强的侧重与偏向,因此资源引进量不如综合类高校丰富。
同时,随着近些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纸质图书电子化、图书馆资源数字化现象越来越普遍。以重庆大学为例,2016至2020年间,该校数字资源访问量逐年上涨,5年增量达116.42万次,其中增长最快的是2016到2017年,增量为51.6万次,后续几年基本保持在20万~30万次/年的增长量。
从2020年重庆大学数字图书馆访问概况中可以看出,使用数字方式访问学校图书馆的人次较2019年明显增多,同比增长17.23%。而在数字图书馆中,最多人使用的功能为中/外文的全文数据库下载量,下载总量达1143万次;其次较为常用的功能为索引/文摘数据库检索,使用次数达168.5万次,同比增长4.75%。
与之相比,纸质图书的借阅热度则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2016年,重庆大学纸质图书借阅数量为57.34万册;2017年则骤减10.14万册,降至47.2万册;2018年的借阅数量虽然有所回升,但自2019年起再度下降,2020年甚至下滑至20.91万册。当然,2020年的纸质图书借阅量腰斩,也与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有关,上半年基本没有返校学生,图书馆也实行封闭管理。不过,纸质图书热度下降似是大势所趋。
最受欢迎的中/外文数据库:CNKI、Web of Science鉴于数字资源热度不断上涨、最多人使用的功能为中/外文的全文数据库下载量,因此我们进一步搜集了陕西师范大学的图书馆数据,来看看哪些数据库是最受大学生欢迎的。
如图,CNKI(中国知网)以483.9185万次浏览下载量成为最受欢迎的中文数据库,丰富的文献量、访问的便捷性都使其成为高校学子了解最新学术热点的学习平台;对于外文文献的查找与阅读,Web of Science以44.1235万次的浏览下载量领跑其他外文数据库,成为最受欢迎的外文数据库。
在中外文数据库的选择上,可以发现CNKI和Web of Science以绝对的优势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其他数据库也由于承载内容有所不同,被不同专业、不同需求的学子所选择,展现出高校学子阅读内容的丰富性和多元化。
“非接触式”访问增加如前文所述,新冠肺炎疫情使大学纸质图书借阅数量出现腰斩。我们仍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从该校2020年图书馆月入馆人数上可以得到明显的反馈。
2020年1月,陕西师范大学期末周来临,图书馆月入馆人数为102359人;自1月下旬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至5月19日,图书馆始终保持封闭状态,线下访问人数为0;重新开馆后,半个月入馆人数为5062人;6月、7月接待人次数量略有回升;7月下旬至9月为暑期,图书馆入馆人次减少;后面的9~12月呈现稳步上升趋势。
线下图书馆的流量剧减,也为线上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使得“非接触式”访问大量增加。以山东大学为例,2020年疫情期间,数字图书馆非接触式图书数字化申请达27224次,非接触式图书借还次数达44393次。
博士生阅读量大幅增长
以浙江大学为例,2020年疫情期间,该校数字图书馆人均访问最多的群体为博士生,为35.5次;其次是硕士生,为31.7次;再次是本科生,为24.8次;人均访问量较少的群体为教职工,仅19次。单从学生层面来看,在数字图书馆的访问量上,博士生要比本科生高43.15%。
从纸质图书借阅量来看,浙江大学图书馆2020年人均外借量显示,本科生人均外借量为7.1册,硕士生人均外借量为7.4册,两者相差0.3册。而在武汉大学,硕士生人均外借量比本科生多0.7册,达到8册;博士生的人均外借量比硕士生多4.1册,达到12.1册,是该校本科生的1.66倍。由此可以推断,学历越高的人对阅读的需求越大,并且博士生因为更重的研究任务,对阅读的需求几乎成倍增长。